】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理性看待當前收入分配差距
http://www.CRNTT.com   2021-10-08 07:42:51


 
  正因為目的不同,研究當前中國的收入差距就不能用利潤與工資作比較。前面說過,利潤會轉化為投資,投資形成的資產雖為企業主所有,但主要不是用於企業主個人消費。恰恰相反,企業資產越多,創造稅收與就業越多,對社會的貢獻就越大。從這個意義上說,企業主資產也是社會資產,所以不能簡單地將利潤算作企業主收入。

  請思考一個問題,將利潤算作企業主收入,除了誇大收入差距還有何實際意義?應該說,中國經濟發展能創造奇跡,民營經濟功不可沒。在中國目前經濟體系中,民營經濟為國家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不應誇大收入差距去誤導人們對民營企業家的不滿。

  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卡尼曼作過一項研究,他發現:人們的幸福感不僅來自收入,同時也來自比較的參照。上世紀70年代,美國居民收入和二戰前比平均高出不止3倍;可據他的調查結果顯示,由於戰後收入差距擴大,美國民眾的幸福感卻反而不如戰前。此研究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一方面要調節收入差距,但也不能誇大收入差距,否則就會對社會產生消極後果。

  如何調節收入差距

  文章認為,我們不能誇大收入差距,當然也不能無視當前存在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政府必須重視調節收入分配差距。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何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當然是能同時兼顧公平與效率的收入調節機制。

  追求公平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美國哲學家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曾作過這樣的討論:把一群人送到一個孤島,讓他們一切從零開始,誰也沒有財產,誰也不知道未來會怎樣,然後讓他們自己選擇分配制度,他們會選擇均等分配還是差別分配?羅爾斯推測,多數人會選擇均等分配。他作這樣的推測顯然不是主觀臆斷,我們知道,原始社會的收入分配就是均等分配。

  對人類為何傾向於均等分配,英國經濟學家庇古在1920年出版的《福利經濟學》中指出:即便社會財富不增加,只要均等分配收入,便可增進社會福利。庇古的理由是:窮人手裡一元錢的效用要比在富人手裡的效用大。給富人增加一塊錢不過是錦上添花,減少一元錢也無傷大雅;可對窮人來說,增加一塊錢是雪中送炭,減少一塊錢則可能危及生存。於是他得出結論:將富人收入轉移一部分給窮人,可提升社會總體福利。

  上世紀前半期,庇古的觀點廣受好評,並一度影響過西方國家的分配政策。可後來由於英國等歐洲國家先後患上了“福利國家病”,庇古便遭到了眾多的質疑。有學者批評說,公平與效率同等重要,絕不能顧此失彼,若只強調公平不重視效率,經濟發展就會停滯,最後富人都會變成窮人。

  其實,在庇古之前,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就提出過“帕累托最優狀態”。其含義是,在既定分配狀態下,若不減少一個人的福利便無法增加另一人的福利,分配若達到這樣的狀態就是最優狀態。反之,若不減少任何人的福利卻能增加其他人的福利,則屬“帕累托改進”。帕累托指出,只有“改進狀態”的收入調整,才能同時兼顧公平與效率。

  然而困難在於,現實中收入調整不能僅局限於“帕累托改進”,為了照顧公平,政府有時不得不“抽肥補瘦”。問題是在何條件下才可“抽肥補瘦”呢?為此美國學者卡爾多提出了“假想補償原則”:即補貼窮人要以窮人收入增加能彌補富人收入減少為前提。比如讓富人拿100元補貼給窮人,若窮人能夠增加100元,這樣的調整可取;若窮人只增加了90元,對社會來說則是得不償失。

  問題是怎樣讓補貼有效率?弗裡德曼主張採用負所得稅方案,即:負所得稅(補貼)=社會貧困保障線-個人實際收入負所得稅稅率。舉例解釋:假定貧困保障線為1000元,負所得稅率為50%,若某人實際收入為1000元,按上面公式計算可得補貼500元,個人可支配收入(實際收入+補貼)為1500元;若實際收入為500元,可得補貼750元,個人可支配收入為1250元。可見,用這種辦法補貼可鼓勵人們勤奮勞動創造收入。

  三點簡短的結論

  文章提出,綜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三點結論:

  結論一:市場經濟的分配與交換是同一過程,按要素貢獻分配就是給不同生產要素的使用權定價。按照供求決定價格原理,只要生產要素稀缺度存在差異,收入分配就會出現差距,當前中國存在收入差距的原因即在於此。

  結論二: 民營企業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而且企業利潤並不是企業家的個人收入,因此我們不能用企業利潤與工資之比反映收入差距。換句話說,測算基尼系數應以人們“消費支出”為基礎,否則會誇大收入差距,誤導視聽。

  結論三:政府調節收入差距要兼顧公平與效率。當前應重點推進“帕累托改進型”的收入分配改革。具體包括加大職業教育培訓力度,提高勞動力要素的技術含量;同時要發揮社會政策托底功能,鼓勵人們自願捐助慈善公益事業。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