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兩岸雙向交流三十年 汪道涵與中評
http://www.CRNTT.com   2022-01-13 00:14:28


長期在汪道涵身邊工作的上海東亞所所長章念馳曾在《中國評論》月刊撰文說:汪會長認為應建立民間的智庫,充當第三個眼睛,因此有了我們東亞研究所;他認為應該在第三地創辦民間的出版物、民間的出版社、民間的網站……,吸引兩岸四地精英來交流思想,以“擺事實、講道理、明是非、求共識”來爭取人心,因此有了《中國評論》月刊,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中評網,甚至有了中國評論通訊社。他總是想得這麼超前,敢為人先,敢於擔當,所以他一直代表先進,也一直顯得年輕。
 
  1,關於刊名問題:汪道涵會長帶領我們進入了具體策劃創辦雜誌的環節,他認為我們原先為雜誌起的名字《中國統一論壇》月刊不理想,應該改為《中國評論》月刊。我問這個刊名會不會顯得太大了,汪道涵會長回答說:“這個刊名氣魄大,這樣一來,雜誌評論的範圍更大,香港問題、台灣問題、大陸問題都可以放進去,讀者的面也更廣了,更加有包容性了。”在後來的實踐中,我們領悟到,月刊名字的改動,一下子就拓寬了受眾的廣度,增加了內容的深度,更是構建了兩岸理性思維對接的高度。

  2,關於在哪裡辦刊以及個人志向的問題:《中國評論》月刊應該放在哪個地方辦?汪道涵會長進行了認真分析,對在大陸、在澳門或在台灣辦的利弊都有思考,最後他指出:《中國評論》月刊應該放在香港辦,香港有辦好這類思想型雜誌的條件。香港回歸後實踐“一國兩制”,需要觀察,需要總結經驗。港台關係密切,“一國兩制”對兩岸和平統一有重大參考價值。《中國評論》月刊應該要立足香港,在港言港,要支持“一國兩制”的偉大實踐。我和周建閩遵命而行,1997年底赴香港辦刊,1998年1月,《中國評論》月刊在香港問世。

  汪道涵會長還用孫中山先生1923年在嶺南大學的演講名言來激勵我們:“勸諸君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他說:“歷史上大官有千千萬萬個,《中國評論》月刊辦好了就只有這一個。”汪道涵會長的執著,堅定了我們扎根香港辦好雜誌的信心。

  3,關於經費來源問題:為了保證《中國評論》月刊能夠保持獨立性,可以在兩岸及港澳發揮客觀包容的作用,汪道涵會長指示:在香港要用“四不沾靠”的原則來辦刊,無論是月刊的採用文章標準還是資金來源:一不沾靠政府、二不沾靠政黨、三不沾靠財團、四不沾靠社團。輿論上一切要靠自己的判斷決策,經濟上一切要靠自己從市場獲得。因為有這“四不沾靠”的約束,《中國評論》月刊在很短時間內就在兩岸構建了相當的公信力與影響力。

  起初,我與香港一家財團商談了合作事項,並草簽了合作協議,這個財團規模實力在香港是名列前茅的,但是汪道涵會長表示不看好,後來我們就停止了合作關係。當然,汪道涵會長非常清楚香港流行的一句話:“要你跳樓,就讓你辦雜誌”,沒有錢是萬萬不可能的,令我至今回憶起來仍然感動不已的是,汪道涵會長親自幫忙給雜誌介紹廣告,他也同意要獲得來自市場的合理資金,他還說:“希望你們當中有人能成為香港新的‘資本家’,用自己賺來的錢辦好月刊”。在汪道涵會長鼓勵下,我們自力更生解決了雜誌的發展經費。2004年,徐鷹專業團隊加入,與我們合作構建了中評社、中評網,實現了通過網絡溝通兩岸的構想,對此,汪道涵會長是非常欣慰的,在生命的倒數時刻,他向我們這個新團隊轉達了問候,對中評社、中評網表示支持,希望我們繼續努力,為兩岸和平統一作出更大的貢獻。

  4,關於編輯方針問題:汪道涵會長教導我們,一定要堅持理性的立場,多刊載說理的文章。汪道涵會長具體提出了辦刊的十二字方針:“擺事實、講道理、明是非、求共識。”他提出,一定要把雜誌辦成一本兩岸、港澳以及海內外華人和國際精英都要看的刊物,應該出思想、有理論,切勿熱衷搞過於瑣碎的信息,要讓讀者有思考的空間,而非去面對奇聞怪論。雜誌首先要有相容性,其次要堅持客觀性,第三就是要說理。

  我們理解,汪道涵會長是要求我們把《中國評論》月刊辦成一個思想交匯的平台,要讓不同的意見在這裡交集,最後形成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共識,是討論問題,是凝聚共識,不要把自己局限在所謂的輿論鬥爭框架中。所以,月刊不能辦成純學術雜誌或者一般的新聞時評雜誌,更不能辦成通俗雜誌,不能變成一個只會喊口號的宣傳機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