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雙碳”目標下的糧食安全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21-10-21 07:20:50


 
  糧食產業實現“雙碳”目標,需充分考慮當地居民的生計和生活。中國各地農業資源禀賦條件差異大,居民的生產生活習慣也不盡相同。同時,“大國小農”是中國的基本國情農情,當前和今後很長一個時期,小農戶家庭經營將是中國農業的主要經營方式。因此,正確處理好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和扶持小農戶之間的關係,是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變革的核心問題。這就決定了“雙碳”目標約束下的糧食產業發展既要堅持因地制宜,依據不同地區的自然、人文和社會生態系統,推廣不同的減排增匯模式,又要堅持因“人”制宜,針對不同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挖掘不同的減排增匯路徑。特別是對於鄉村振興重點幫扶地區的小農戶,更應堅持生態保護扶貧與開發並重,在生產、生態、生活中尋找到適宜的平衡點。

  堅持戰略思維,重視提高糧食系統適應氣候變化的韌性 

  文章指出,糧食產業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脆弱性部門。氣候變化與糧食生產之間呈現出複雜的因果關係:一方面,糧食生產活動本身會產生溫室氣體,加劇氣候變化,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甚至會對數百公里外的溫度、降水量產生影響;另一方面,糧食生產高度依賴氣候條件,氣候變化的加劇會改變降水量、溫度、濕度、風速、日照時數,進而影響糧食作物種植制度、糧食產量和品質。特別是,中國地緣遼闊,各地氣候條件千差萬別,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糧食生產面臨的氣候風險更為複雜。

  在“雙碳”目標約束下,需要特別重視提高糧食系統應對氣候變化的韌性。未來即使全球通過通力合作實現了《巴黎協定》“氣溫升幅限制在1.5攝氏度內”的目標,此前排放的溫室氣體所帶來的氣候效應仍會影響數十年、數百年甚至更長時間,因而,適應氣候變化的努力依然非常重要。為此,要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調整種植制度,選育抗逆品種。同時,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低碳導向的氣候智能型糧食系統。

  堅持創新思維,深化糧食產業科技創新和糧食碳補償機制創新 

  文章提出,深化科技創新,將“低碳+”融入糧食產業鏈各環節。推進糧食產業低碳發展是糧食安全領域的一場深刻革命,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以清潔能源、綠色低碳投入品、低碳高效設施裝備和技術、綠色防控、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等為重點領域抓減排,以提升品種固碳能力和土壤儲碳能力為重要補充抓增匯,以弱化糧食產業對作物生命特性和自然資源的依賴、強化農田基礎設施抗風險能力為主攻方向抓適應,全面構建氣候智能型糧食產業科技創新體系,推動糧食產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由側重經濟功能轉向經濟、低碳等多功能並重,由強調單要素生產率轉向強調低碳全要素生產率。二是鼓勵服務主體將符合低碳發展理念的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組織形式導入糧食產前、產中、產後全過程,重點支持服務主體承接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等方面的社會化服務。三是要依托大數據、雲平台、5G等新技術提升糧食物流效率,探索糧食物流新業態、新模式,積極推進節糧減損。

  強化制度創新,構建“政府有為,市場有效”的糧食碳補償機制。推動糧食低碳生產,必須讓農民開展糧食低碳生產有利可圖、讓主產區推動糧食低碳生產有積極性。考慮到糧食低碳生產的正外部性與公共品屬性,構建政府主導型碳補償與市場主導型碳補償相協調的激勵機制勢在必行。一方面,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探索農業補貼與糧食生產減排增匯掛鈎機制,對開展糧食低碳生產的主體予以成本補償,讓積極開展糧食低碳生產者多得補貼;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引入碳交易機制,推動糧食產業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服務性價值”外顯為可交易的“產品性價值”。可鼓勵第三方機構針對糧食低碳生產開發“碳匯+”項目,借助碳市場對開展糧食低碳生產的主體進行收入補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