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糧食增產仍有很大潛力
http://www.CRNTT.com   2021-10-23 08:30:22


  中評社北京10月23日電/近日,兩則有關袁隆平團隊研發的水稻品種在試驗田產量創紀錄的新聞格外引人關注,糧食增產話題備受熱議。

  增產是糧食品種培育永恒的主題,全國各地每年都會有試驗田水稻、小麥、玉米等糧食品種創高產紀錄的消息傳出。但種子試驗田產量並非大田產量,試驗田產量與大田產量差距較大。這是因為,試驗田糧食生產從種植到收獲每一個環節管理非常精細,投入成本較高,大田種植管理則較為粗放。而且,種子從試驗田走向大田種植,還需要經過長期布點試驗,然後從眾多的高產品種中選擇穩定性、適應性、抗逆性、豐產性高的品種,通過國家品種審定標準後,才能上市推廣。

  儘管如此,試驗田糧食產量不斷創新高,說明我國糧食單產的峰值遠未到來,糧食產量還沒有到達“天花板”,雖然增產難度越來越大,但仍有潛力可挖。我國人多地少,糧食產量的增加應主要靠單產水平的提升,而單產水平是種子研發、土地產能、田間管理、農民積極參與等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俗話說,種地不選種,累死落個空。良種始終是糧食增產的主導因素。截至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超級稻、矮敗小麥、雜交玉米等高效育種技術體系,小麥、稻穀、大豆自主品種占100%,玉米自主品種占90%以上,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達到45%。不過,這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種業振興行動方案有望近期印發實施,我國將開啟全面振興民族種業的行動,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現代種業體系,打好種業“翻身仗”,實現品種培育重大突破,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

  我國耕地資源有限,在堅守耕地紅線的前提下,要繼續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在2020年已經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的基礎上,我國計劃到2030年累計建成12億畝並改造提升2.8億畝高標準農田,全面提升糧食生產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水平,增強農田防災抗災減災能力,畝均糧食產能提高10%至20%,為糧食連續多年豐收提供重要支撐。

  此外,抓好田間管理對實現糧食增產至關重要。據估算,化肥對我國糧食產量的貢獻率在50%左右,每年因病、蟲、草害造成糧食產量損失1400萬噸。近年來,旱澇、極寒極熱等極端天氣多發頻發,直接造成糧食減產。要像綉花一樣做好田間精細化管理,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適時開展精准化施肥施藥,在推進糧食生產綠色發展的同時提高糧食產量,盡可能挽回減少病蟲害造成的損失,改變農民“靠天吃飯”的命運。

  糧食生產的主體是農民,要確保糧食增產,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最近,從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強農惠農利農政策,多管齊下扶持糧食生產發展。在冬小麥播種的關鍵時期,有關部門及時推出2022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小麥最低收購價每斤上調0.02元。這有助於調動農民種植小麥的積極性,並為明年稻穀最低收購價調整奠定基礎。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慧)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