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四個“面向”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打亮底色
http://www.CRNTT.com   2021-10-31 08:42:12


  中評社北京10月31日電/當前,我國已經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科技創新在黨和國家發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堅定創新自信,緊抓創新機遇,勇攀科技高峰,破解發展難題,自覺肩負起光榮歷史使命,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上述重要指示,是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26日下午在參觀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時作出的重要強調。四個“面向”,為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指明了著力的方向,“緊抓”“勇攀”“破解”等一系列動詞,給人以緊迫感、奮起感、使命感,寄托著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切切期望,蘊含著他科技強國、實現復興的平生夙願。鼓舞鬥志、催人奮進。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馬克思曾深刻指出:“社會勞動生產力,首先是科學的力量”“大工業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學並入生產過程,必然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歷史經驗一再表明,科技革命總是能夠深刻改變世界發展的格局,成為發展的巨大推力。16、17世紀的科學革命,18世紀以蒸汽機為代表的第一次工業革命,19世紀由機械化轉向電氣化的第二次工業革命,20世紀初量子力學、相對論催生形成的第二次科學革命,以及今天的信息科學、生命科學變革等等,莫不如此。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正是在這一理念指引下,科技創新風生水起、成果豐碩。無論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還是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一大批科技創新成果驚艶亮相。“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天機”類腦芯片、“慧眼”衛星、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台、國產最大直徑盾構機、中國空間站模型、火星車、全身正電子發射/磁共振成像裝備、無人植物工廠水稻育種加速器以及“科技抗疫”“科技冬奧”最新成果……一件件實物、一個個模型,訴說著“十三五”期間中國科技創新取得的重大進展和突出成就。這是全黨全國貫徹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於科技創新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取得的重大成果,滲透著科技工作者的心血、智慧與汗水,展現出中國的發展後勁和力量。

  當時間指針走到兩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當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大幕、吹響號角,科技創新就更加顯示出極為重要的意義。創新始終是我們國家、我們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前,在人類發展的十字路口,在挑戰頻發、風險增多,中國又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當下,習近平總書記對於科技創新工作的鼓勵和鞭策就更加輝耀出真理的光芒,更加顯示出戰略重要性和現實必要性。如果我們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就可能陷入戰略被動,錯失發展機遇,甚至錯過整整一個時代。“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紛繁世事多元應,擊鼓催征穩馭舟。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做察勢的明者、趨勢的智者,充分認識到科技創新在黨和國家發展全局中所具有的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清楚自己肩扛的歷史使命,把緊抓、勇攀、破解的任務完成好,以更加亮麗的創新成果,鼓舞民族精神,堅定“四個自信”,凝聚復興偉力,實現偉大夢想。用四個“面向”打亮科技強國底色,讓中國永遠立於應對挑戰的不敗之地,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

  來源:中國網  作者:雷鐘哲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