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不曲解“儲備物資”,關鍵要看社會基礎
http://www.CRNTT.com   2021-11-06 08:32:53


  中評社北京11月6日電/近日,商務部印發《關於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場保供穩價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鼓勵家庭根據需要儲存一定數量的生活必需品,滿足日常生活和突發情況的需要”。這句話隨即被放大解讀,在互聯網上引發眾多猜測。

  隨後,商務部相關負責人澄清,保障生活必需品市場供給和平穩運行是商務部的重要職責之一,商務部每年都會例行發布消費市場保供穩價的工作通知,《通知》正是基於前期應對疫情的經驗,提出有效舉措,確保消費市場平穩運行。

  可見,網上很多猜測屬實“想多了”。其實,看到這個消息,如果理性思考片刻,把自己周遭的環境打量一圈,就能發現“儲備物資”和社會現實太不貼合了。

  今天很多人的生活基本到了“家無隔夜糧”的地步,人們“儲備物資”的上限,不過是食物的保質期。普通人幾乎很罕見有意儲備物資的習慣了,甚至“浪費”已經成了備受詬病的社會問題。而這種狀態,已經持續了幾十年。這也是為什麼有些過度解讀的消息傳來、人們倍感錯愕的原因,信息裡的聯想和正常生活的樣態差距實在太大。

  之所以今天少有物資儲備的經驗,往大了說,這有賴於國力的顯著提高,市場經濟的有效運轉,造就了物質生產的豐富和商品流通的便利;往小了說,這是冰箱、冷鏈等技術進步,讓食物的保鮮能力大幅提升。普通人不慣儲備,是對國家能力的信心,對市場靈敏度的信賴。這種共識,不會被輕易打破。

  這也是為什麼用常識即可判斷這則消息“內涵”的原因。中國的供應體系形成有年,這幾十年來效率已經大幅提升。有了這個基本面,在常規情況下,很難想象再出現大幅度市場失靈、社會節奏紊亂的狀況。

  隨著後續信息的發布,疑雲自會煙消雲散。所謂“儲備物資”,不過是應對疫情管制措施的準備,避免因出行限製造成生活不便,這是臨時的、局部的措施,與整體性的方針政策無關。

  網絡上的一時喧囂也可照見一些現實:生活在今天的人,對“儲備物資”實在太陌生了,家給人足、隨時取用是公認的“正常”。人們沒有物資緊缺的緊迫感,吃穿用度都在市場裡擺著,只不過等待我們去購買罷了。當然,從應急管理的角度來說,家庭儲備一些物資仍然有必要。

  其實達到這個社會階段並不容易,這是幾十年持續發展的結果。一則被過度解讀的消息引發了一場輿論喧囂,也是引發我們深入思考的契機:不誤讀這個信息,根本上是因為今天的社會基礎;形成這樣社會基礎的歷史經驗,更值得深入總結。

  來源:光明網  作者:評論員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