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高標準推進長三角一體化
http://www.CRNTT.com   2021-11-12 08:26:48


 
  都市圈建設優化空間布局

  主持人:從城市化走向都市圈化,再走向城市群化,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從這個角度來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展如何?

  張學良(上海財經大學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都市圈是以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核心,以核心城市經濟輻射的時間距離為半徑,所形成的區域經濟、社會、文化聯繫十分緊密的城鎮化空間形態。進一步推動都市圈建設,對於優化長三角城鎮化空間布局、實現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具有重要引領示範意義。

  都市圈建設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學理上看,城市群是多個經濟社會聯繫相對密切的都市圈連綿所構成的城鎮化空間形態,城市群的發展依賴於都市圈的形成。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國家或區域中心城市為核心建設都市圈,一定程度上可重塑長三角城市群的城鎮化空間形態,形成多中心發展格局,以點帶面、以面及群。實踐上看,長三角城市群涉及三省一市,全領域、同水平地推動一體化發展操作難度較大,也不符合區域經濟政策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以小範圍、相對精准、跨區域為主要特征的都市圈建設,更容易打破行政隸屬藩籬。

  集聚是城市群發展的關鍵動力,與世界先發城市群相比,長三角還不夠“聚”。2020年,長三角GDP和人口分別占全國總量的28.1%和16.3%。美國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和北美五大湖城市群的土地面積之和與長三角基本相同,但早在2010年,這兩大城市群的GDP和人口就已占據美國總體的49.6%和37.2%。進一步細分城市群的各類空間,都市圈是城市群人口集聚的主要載體。如果統一口徑,將我國省會城市、直轄市、計劃單列市、2010年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的大城市及其周邊區縣視為都市圈,那麼2000年至2015年,都市圈中心城市常住人口增加超過了1億,外圍區域常住人口增加了3500萬。2000年至2020年,上海都市圈的人口增長了近2500萬,相當於“再造”一個上海。因此,都市圈強大的人口吸納能力,可為長三角更高質量發展提供空間集聚動能。

  都市圈建設是長三角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抓手。大城市的溢出效應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市場機制,建設空間協同的都市圈,是有效緩解核心城市自身發展約束,增強核心城市輻射能力、帶動周邊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手段。當前,長三角已經形成了“大樹底下好乘涼”區域協同發展格局,經濟實力越強的城市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也越強,下一步應在現有體制機制優勢下深化都市圈建設。

  推進長三角都市圈建設,須兼顧示範與引領雙重效應。

  明確戰略導向促示範。堅持創新發展理念,率先在大都市圈內布局發展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高成長性產業,構建有利於制度和文化創新的體制機制。堅持協調發展理念,培育“AI+”“5G+”“創意+”“生態+”,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以數字技術為紐帶促進不同區域橫向融合發展。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研究生態環境價值與經濟發展價值轉換機制,構建高端服務業、新型工業、生態農業與傳統產業協調發展的綠色產業體系。堅持開放發展理念,推動教育開放,加快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特別是在聯合教育研究、培養、師資招聘等方面有所突破。堅持共享發展理念,著力提升城市生活品質,優化營商和人居環境。

  優化功能布局謀引領。以大數據識別長三角城市群各都市圈重點區域與功能承載,在合理定位城市功能的基礎上,促進都市圈產業關聯發展,形成科學合理的區域協作體系,充分激發跨區域合作“1+1>2”的效應。推動上海、杭州、南京、合肥、寧波等中心城市鞏固既有核心功能,拓展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開放樞紐門戶等新型核心功能,同時對核心功能的非關鍵環節與非核心功能的非基礎部分予以適當疏解。推動毗鄰城市有序承接大城市的功能疏解,引導優秀開發主體、優質項目主體入駐都市圈,強化功能型重大項目落地。

  打造“交通—產業—人口—生態—公共服務”五位一體的都市圈建設框架,緊抓項目落實。交通方面,推進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建設,打通地區間“斷頭路”,塑造都市圈聯動發展新支撐。產業方面,繪制產業鏈基礎資源圖和產業鏈斷鏈風險圖,出台產業合作清單、建議清單和揭榜清單,形成空間產業分工新格局。人口方面,推進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設,放寬都市圈人才落戶條件,建立良性人才流動新氛圍。生態方面,建設都市圈資源環境預警系統,出台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聯合執法辦法,構建綜合承載力提升新機制。公共服務方面,提高中心城市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加快跨區域醫療、教育、養老、文化等多方面基礎設施建設,滿足新時代老百姓新需求。

  創新體制機制讓改革任務集中落地

  主持人:長三角實現高水平一體化還有哪些體制機制需要完善?

  張兆安(上海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關鍵在於體制機制創新,應緊緊圍繞一體化的主要內涵,以制度構建和體制機制一體化為主線引領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第一,創新生態保護一體化體制機制。以河流為例,一條河流對於上、中、下游城市的功能意義不盡一致,可能是飲水的取水口,可能是污水的排污口,這也造成不同城市對同一條河流環保的要求不一致。目前,長三角開始實行生態環境保護聯防聯治,在部分區域內創新試點,逐步探索形成生態治理“3+1”模式,即實行生態環境標準、環境監測監控體系、環境監管執法的“三統一”制度,同時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推動跨部門、跨區域協調機制不斷完善。下一步,應該在水、氣、土壤等各個領域,在更大區域範圍內,全面推行這種做法。

  第二,創新基礎設施一體化體制機制。打造綜合化、網絡化、多樣化、便捷化的交通體系。目前,長三角已經打通了數十條“斷頭路”,開通了數十條省際毗鄰公交線路,建成並運行了全國第一條跨省軌道交通。未來,還要加強港口群合作,優化航空運輸網絡,在數字化基礎設施、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領域探索共建共享。

  第三,創新市場建設一體化體制機制。長三角區域布局一體化市場建設,要統一市場規則、信用治理、市場監管。同時,發揮各城市特色和優勢,形成區域化的市場網絡,尤其注重建立統一的金融、信息、人才、技術、產權等要素市場,這需要進一步打破區域門檻、構建互認機制。

  第四,創新產業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各城市依據不同發展階段和功能層次選擇支柱和特色產業,推動不同規模、類型城市產業分工與協作,塑造具有區域整體競爭力的產業鏈供應鏈。建議由各城市聯手共同建設長三角產業發展合作區,設立長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並在一些重要領域建立產業發展聯盟。

  第五,創新城市體系一體化體制機制。城市空間布局科學合理,一體化才能變成現實。長三角要聯手構建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由不同等級規模的城市所組成的城市區域集合體,形成高度發達的分工協作關係。同時,要構建長三角區域一小時、二小時及三小時經濟圈,形成長三角大都市圈的核心區、大都市區、大都市擴張區及大都市連綿帶等圈層。此外,長三角要加強城市體系與城市布局規劃,搭建錯落有致的框架體系,協調好大都市、中小城市、城鎮發展,也要兼顧農村城鎮化及鄉村振興進程。

  第六,創新制度架構一體化的體制機制。目前,長三角地區已經形成了以主要領導座談會、長三角合作與發展聯席會議、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長三角市長聯席會議等構成的協商協調機制,合作成果不斷顯現,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稅收協同執法、通關一體化、交通卡異地通用、醫保異地即時結算等政策難題相繼破解。下一步,應該把著力點放在推進長三角政務服務跨省“一網通辦”、社會治理跨省“一網通管”,這兩張跨省的網絡建立起來了,一系列新的制度架構便會隨之形成。

  對於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來說,跨區域實現體制機制乃至政策措施一體化是最難啃的“硬骨頭”。要充分發揮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的先鋒作用,讓改革任務在示範區集中落地、率先突破、系統集成,特別要推動規劃管理、生態保護、土地管理、項目管理、要素流動、財稅分享、公共服務政策、公共信用八個方面深化改革,形成共同行為準則,讓示範區成為跨區域制度創新和政策突破的“樣板間”。

  來源:經濟日報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