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網評:讓雙方都說話是新聞業不能突破的原則
http://www.CRNTT.com   2022-01-29 14:17:47


  中評社北京1月29日電/網評:讓雙方都說話是新聞業不能突破的原則

  來源:紅網 作者:張鑫

  爆炸性新聞第一次曝光的時候,總是缺少另外一方的聲音;而採訪過雙方後,新聞又總會發生反轉。媒體這種“未能讓當事雙方都說話就將結果公之於眾”的做法,是新聞專業主義所不能被接受的。

  一方面,讓雙方都說話,是為了完整地呈現新聞事實;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真實地回應受眾“應知、欲知、未知”的新聞信息,是媒體安身立命之本。

  “新聞真實”要求文字表述符合真實的情況。片面的採訪、無證據的空談,或是沒有判斷就憑空相信當事人的話,這都是新聞失實的表現。當新聞雙方中的一方表達對另一方的不滿時,面對明顯帶有情緒的信息,媒體更應該讓事件雙方都發出聲音,而非一筆帶過,稱另一方當事人不發聲是因為“未能取得聯繫”;若當事雙方的關係明顯帶有敵意、各執一詞,對事情無法進行準確的判斷時,更應該深入採訪矛盾的雙方,找尋切入點,甚至要有理有據地進行“多方驗證”。

  另一方面,讓雙方都說話,是為了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在人們理解力存在偏差、認知不夠準確時,能夠帶頭對抗不理性的網絡聲音,進行理性的引導。

  網絡信息一旦引爆,很容易讓大家帶有情緒地看待一件事。若只讓一方說話,人們更容易站在情緒方的角度思考問題,錯誤地將心比心,盲目的感情用事,甚至誤以為自己了解全貌而胡亂發聲。此時的媒體,尤其是傳統媒體,在動蕩的網絡環境中更應當充當壓艙石,對當前社會的輿論起到把握方向、掌控大局的作用;找到核心關注點,將言語偏激的人拉回正常的路線,讓不明所以的人知曉事件的全因。

  讓雙方都說話,應該永遠是新聞專業不能突破的硬性原則,這不僅是對自身職業性質的負責,更是對新聞當事人的負責、對廣大人民群眾的負責。

  或許那些偏激到發展成“網暴”的網絡輿論,不是由媒體引起的,但媒體不完整、不全面、不客觀的報道,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而本該“正向”發揮作用的“權威”“公信”,在不全面的新聞傳播中,給現有的環境雪上加霜。亦或許,媒體的採訪不是有意而為之,但是若不能早點意識到“無心之失”的嚴重後果,這種“無心”就會傷了當事人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心。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