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每逢佳節兩岸倍親,家國親情這樣滋味!
http://www.CRNTT.com   2022-02-04 10:29:19


 

  兩位老人“相期以茶”,這個“茶”字中就包含著中國人才看得懂的文化密碼。借著這個交流,很多年輕人強化了對“何止於米,相期以茶”的文化認知,知道了這些方塊字里寫著我們的文化:“米”這個字拆開是八十八;“茶”的草字頭是二十,中間一撇一捺是八,底下的“木”,拆開是八十,相加是一百零八。除“米壽”“茶壽”之外,還有“傘壽”(八十,“傘”的簡寫可分解成八十)“白壽”(九十九,“百”中去“一”為“白”)。原來高齡在我們的文化中還有這麼多說法,而不只是一句“祝你健康長壽”。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就是在這種文化再認同中生生不息。

  文化之根相連,文化鄉愁同溫。有一種深沉的默契,就像春晚刷屏的《只此青綠》帶來的文化震撼一樣,美美與共,惺惺相惜。海峽這邊是這樣,那邊也是這樣,這就是中國人的家國情懷和文化精神!

  萬家燈火萬家團圓,團圓就是一個都不能少、一點都不能少。這個春節,無數家庭、親友和年輕人如方漢奇先生李瞻先生那樣,通過短視頻互送祝福;如老兵高秉涵那樣與弟弟隔屏相約。媒介有新舊,而文化和情感沒有新舊,它一直湧動在我們同為中華兒女的精神血脈中。年輕人在微博、抖音、快手、嗶哩嗶哩、小紅書等大陸主要商業社交平台,到臉書、推特等海外社交網站的互相拜年,跟他們的父輩用書信和賀卡傳遞的血脈親情是一樣的,跟“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中吟咏的思念也一樣。從過去用賀卡送祝福,到今天的短視頻拜年,兩位老先生跨越世紀、跨越媒介、跨越海峽的問候,凝聚著幾代人的深切渴盼!

  從前靠郵政,相思就是一張一張的家書。現在網絡讓我們靠得更近,天涯若比鄰,海峽有通途,便捷的媒介和團圓的渴求,讓這種彼此牽掛的深情更如潮水般奔湧。每逢佳節兩岸倍親,這是天然的文化親切感,更是同根同源的天然引力,期待方李兩位老先生百歲聚首這個“小心願”,更期待兩岸中國人實現真正團圓的“大夢想”,這是所有中華兒女的深切渴盼!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