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田飛龍:抗疫是香港的大政治
http://www.CRNTT.com   2022-02-14 10:15:04


(來源:鳳凰衛視)
 

  實際上,動態清零模式和病毒共存模式是各自適應中國和西方的抗疫模式。在對抗新冠病毒的全球平等競賽中,就好比中國得了80分、西方得了40分,沒有道理逼著中國放棄行之有效的優勝模式。而且,隨著動態清零的經驗和執行機制的成熟化,在社區精准封控+大規模疫苗接種的支撐下,動態清零是可持續的,也是總體成本越來越低的。

  相反,西方的病毒共存模式放棄了政府領導和社會共同努力,單方面依賴疫苗和自然感染,但對病毒變異及未來擴散的風險並無可靠的科學依據和控制能力,其總體成本只會越來越大。我認為中國不會放棄行之有效且可持續的動態清零模式,香港唯有跟隨國家共進退,才能維持繁榮穩定及在國家戰略上不掉隊。

  香港現時出現的某些類似“與病毒共存”的做法,是抗疫思路中左右搖擺的繼續,以及醫療資源約束的結果,同樣是不可持續且存在擴散風險的,顯示出抗疫疲勞症之嚴重和西方宣傳攻勢之深入。

  我們已經注意到了香港輕症居家隔離造成的全家感染以及醫療資源擠兌的現象,如果放任“與病毒共存”,香港社會可能要付出“淘汰部分人”的人道代價,以及與內地長期無法通關的民生與戰略發展的長期代價。

  抗疫風險的集中和社會壓力的加大,迫使港府必須嚴肅認真地執行動態清零的政策,而不能不負責任地選擇與病毒共存。進一步的嚴峻形勢預期將迫使港府作出決斷及引入中央大規模支援,在“一國兩制”範疇下打一場香港抗疫的翻身仗,凝聚全社會共識和力量一起闖關。此關若過,香港的“一國兩制”信心、對港府與中央的信任以及未來融入發展的前景將豁然開朗,空前提升。所以,抗疫是“一國兩制”的大政治,不是簡單的技術性防控,也不能陷入對西方模式的迷思。

  如果香港堅持清零政策並引入國家支援,清零仍有希望實現,與內地通關預期在半年內應有希望實現,如此一來香港的經濟民生、北部都會區的啟動、對大灣區的融入以及“愛國者治港”的實現程度都將讓人欣慰。

  香港需要在與國際(其實只是西方部分國家)通關和與內地通關之間做決定性的選擇,這是決斷的時刻。以與內地通關為優先選項,以與國際通關做後續選項,這也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及人心回歸的重大考驗和標誌。

  與內地通關無損於香港國際地位的維持,反而因為融入大灣區發展及推動北部都會區建設,而提升其對國際資本、人才的整體吸引力,並在“十四五規劃”系列目標指引下追求經濟競爭力的結構轉型和提升,國家也會在戰略和政策上予以最強有力的支持。

  國際通關與否,要視乎西方抗疫的進展而定,需要西方在付出與病毒共存巨大代價之後,在滿足與中國整體通關所需要的檢測及疫苗證明條件下,才可逐步實現。

  在中西之間,在抗疫大政治問題上,香港雖然面臨選擇困難和執行陣痛,但最終必須與國家共進退,這是香港的長遠利益,也是“一國兩制”的必然要求。

  全球性通關及戰勝疫情,需要西方與中國共同努力,拒絕疫情政治化,杜絕疫苗民族主義,停止對“與病毒共存”策略的錯誤、扭曲和誇大的宣傳,真誠理解、尊重和接納動態清零模式的相對優越性和可協調性,與中國整體建立分階段、可驗證與可管控的“通關”路線圖,香港可據此相應制定與西方通關的具體政策方案及其執行機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