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走進青海省剛察縣果洛藏貢麻村
http://www.CRNTT.com   2022-02-14 10:27:54


 

  說到“新業態”,仁青才郎爽朗地大笑:“我還不到60歲,還能帶大夥再幹10年,把小木屋的生意做大,芝麻開花節節高!”

  “現在牦牛絨可成了寶”

  索南才夫旦脖子上的一條咖色長圍巾很搶眼。

  “這是牦牛絨圍巾,村裡多傑才讓的企業生產的,鐘布(藏語:暖和)!”牦牛絨跟牦牛毛有啥區別?帶著好奇,記者來到村外的阿雅克牦牛絨製品文化體驗館。

  館內,圍巾、氈禮帽、拖鞋、掛飾、台布……各類牦牛絨製品齊刷刷擺在貨架上。23歲的宗吉正在收拾貨品,她負責銷售,也是本村人。

  “牦牛絨比牦牛毛更柔軟、更保暖。”宗吉抓起一把牦牛絨介紹,“以前,牦牛一換毛,牦牛絨都隨風飄走了,現在牦牛絨可成了寶!”

  變“廢”為寶,多傑才讓瞅准商機。他出生在果洛藏貢麻村,母親為了讓他和妹妹上學,帶他們進了縣城,寄居在母親工作的縣皮革廠倉庫。年輕的多傑才讓沒有被貧困擊倒,他選擇奮鬥,參加高考被青海師範大學錄取,畢業後在成都從事翻譯工作。

  “跟客戶接觸時,我發現牦牛絨製品在很多地方都受歡迎,市場潛力較大。”想到老家牦牛絨資源那麼豐富,多傑才讓毅然返鄉,在2014年創立了剛察阿雅克牛絨開發銷售有限公司。在政府扶持下,他購買了第一台牛絨分梳機。起初,牧民們不相信牦牛絨能賣錢,“我們就一戶一戶跑,挨家解釋牦牛絨的經濟價值,出價收購。”

  牧民們看到了實惠,爭先恐後收集起牦牛絨,縣裡也開設了與牛絨生產製造相關的培訓。村裡的朋合毛在多傑才讓的企業工作了6年,成長為技術骨幹,能自己上手設計新花樣。“都在手機上接訂單了,80%通過電商銷售。”她說,“我們的產品還賣到了國外。”

  市場大了,創業之路越走越寬。2021年,阿雅克公司銷售各類牦牛絨製品4000餘件,經營收入200萬元,果洛藏貢麻村和周邊地區1000多戶牧民因此增收。多傑才讓被評為“青海省農牧區青年致富帶頭人”。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牽掛著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多傑才讓說,“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我們還要帶著更多牧民增收致富,秀傑(藏語:加油)!”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