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評專論:中國正視糧食安全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22-02-28 00:15:47


 
  中國國內生產的大豆主要用於製作豆製品和榨油,進口轉基因大豆除部分榨油外,大多用於飼料,以便滿足中國人民對人民不斷增長的肉類消費需求。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明顯改善,人們的飲食結構發生了很大改變,即主食消費量持續下降,而肉類、水產品、雞蛋和牛奶以及水果蔬菜所占比重明顯提升。以與大豆消費直接關聯的肉類消費為例,改革開放初期的1980年,中國的肉類消費量才1205萬噸,但2021年僅國產肉類已達8887萬噸,此外還從國外進口了大量肉類。剔除與國內飼料消費無關的進口肉類,僅國產肉類產量已是1980年的7.38倍之多。中國人口占全球比重約為18%,但豬肉消費占比居然高達50%!雖然這一期間中國的人口數量也增加了42.%以上,但人均消費量仍猛增了5.16倍以上。牛奶也同樣如此,1980年全國牛奶產量才區區114萬噸,2021年已猛增至3683萬噸,增加了32.3倍多!而奶牛的飼料中,除了青飼料以外,還必須有一定數量的精飼料,豆餅和豆粕就是精飼料中不可或缺的,這些勢必會導致對大豆需求的急劇攀升。

  另外,由於品種和種植技術等原因,中國的大豆產量始終在低位徘徊,各地大豆畝產基本上都在150公斤以內,2021年平均僅為130公斤,而2015年美國的大豆畝產平均為213.3公斤,比中國高出63.8%。另外就榨油而言,美國大豆的出油率比國產大豆約高出2個百分點。別小看這兩個百分點,對榨油廠而言,其效益就差多了,於是導致中國各地的油脂廠“嫌貧愛富,”不願收購國產大豆而爭相進口美國大豆。由於美國大豆的規模效益明顯,從美國運抵中國港口的大豆到岸價居然比中國國產大豆還便宜。由於種植大豆效益不高,中國農民都不願種植大豆,而願意生產性價比更高的玉米,這一狀況導致中國的大豆種植面積始終無法明顯增加。

  即便中國還有足夠的各地可用於生產大豆,水資源也是一個重要制約。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水資源極度匱乏的國家,人均水資源僅為22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而生產1公斤糧食約須1噸水,那麼增產1億噸大豆須消耗多少淡水,這筆帳並不難算。所以,從以上各種因素分析,中國進口大豆是別無選擇的,問題在於進口量和依存度應該保持在一定限度之內,這是由中國的根本國情所決定的。

  其實,除了大豆以外,近年來中國的玉米進口量也出現了激增勢頭,因為玉米也是一種重要的飼料。2021年中國玉米進口量猛增至2735萬噸,增幅高達152.2 %。這顯然與去年養豬生產的強力反彈直接相關。去年全國的生豬出欄數為6.71億頭,增幅高達27.4%。大豆屬於油料作物,還不在穀物範圍之內,而玉米卻是三大糧食作物之一,去年的進口量遠遠超過了配額。玉米進口量的有增無減,顯然影響到中國政府一再強調的“糧食安全”這一戰略目標,這對中國而言顯然是一個嚴峻的挑戰。正因為如此,增加大豆播種面積才會成為一個“重大政治任務”。與此同時,控制玉米進口的激增態勢,也是絲毫不可掉以輕心的。去年大豆進口量出現回落,根本不是需求下降,而是中國各榨油廠的利潤下降,這些廠家不願再繼續進口增加虧損,這才暫時止住了大豆進口持續猛增的勢頭。今年增加大豆播種面積後能否有效繼續將大豆進口量控制在1億噸以內,尚待實踐檢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