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實現共同富裕要在分配上下功夫
http://www.CRNTT.com   2022-02-26 16:27:36


  中評社北京2月26日電/據光明日報報道,理解共同富裕有兩個關鍵點,一是“富裕”,二是“共同”。“富裕”體現了生產力標準要求,是繼溫飽、小康目標之後的升級版,反映了人民群眾物質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的高水平供給和高品質消費的質量屬性。“共同”則體現了生產關係性質要求,是人人有份、公平正義的分配形態,彰顯共同勞動、共同創造財富、共同享有發展成果的價值導向。實現共同富裕,難點在於把“蛋糕”分好。而要分好“蛋糕”,掌握公平分配的節奏、火候和主動權至關重要,應注重完善分配制度、優化分配結構、理順分配格局,正確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

  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初次分配是指國民總收入直接與生產要素相聯繫的分配,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初次分配要兼顧效率和公平,而不是只重視效率,否則會增大再分配的難度。在初次分配中應提高勞動報酬的比重,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在最低工資保障、破除壟斷、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推廣企業員工持股計劃等方面作出制度安排。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結果的基礎上各收入主體之間通過各種渠道實現現金或實物轉移的一種收入再次分配過程,是對初次分配結果的有力調節。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它是縮小收入差距、加強政府干預的關鍵場域,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為主要手段,合理調節城鄉、區域、不同群體間分配關係。在稅收調節中應完善直接稅制度並逐步提高其比重,在社會保障制度中注重體現收入再分配效應,在轉移支付中突出中間橫向和縱向的均衡調劑力度。第三次分配是社會主體自主自願參與的財富流動,是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效果的有益補充和完善,以社會捐贈、民間互助、志願服務等慈善公益活動為主要分配形式,反映了公民參與公益、幫助弱者、完善自身道德的社會進步要求。促進第三次分配需要健全捐贈制度,營造寬鬆的政策環境,重視企業家回報社會的迫切願望,完善社會組織投身公益體制機制,最大限度地激發企業和個人的慈善捐贈熱情。

  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在這種分配結構下,社會較為穩定,又具有較強的社會活力、旺盛的消費能力、較少的社會矛盾,是世界各國普遍追求的理想分配狀態。培育一個龐大的中等收入群體是形成橄欖型分配結構的關鍵。目前我國已有4億以上中等收入群體,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比重需要加減並用。一方面,著力提高低收入家庭綜合收入,增強財富累積能力,提高勞動者報酬水平,擴大財產性收入比例;另一方面,有效降低養老、教育、醫療、住房等生活成本,降低中等收入群體綜合稅費負擔。同時,防止社會階層固化,創造條件暢通向上流動通道,使整個社會充滿積極向上的發展希望。形成橄欖型分配結構還要注重抓好“兩頭”:一是做好低收入群體的收入保障,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關注解決貧困邊緣戶、失業群體、創業失敗者、非正規就業人群的家庭生計問題,不斷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給付、大病醫療保險支付、社會救助保障水平;二是合理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鼓勵富裕群體履行社會責任,為高收入人群和企業更多回報社會營造環境氛圍,對一些行業不合理的、虛高的收入實行綜合治理。對收入的調節要善於用經濟手段,比如發揮稅收對收入的調節功能,在個人所得稅、房產稅等領域作出合理的制度安排。此外,在金融調節方面,為低收入家庭、工薪家庭提供低成本信貸支持,緩解生活壓力,提高創業收入。

  形成合理有序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國民收入分配是指一個國家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在一定時期內新創造的價值總和在社會成員或社會集團之間分配的過程。一般有兩個重要的指標度量,一是在國民收入核算中勞動者報酬、政府稅收、企業盈餘之間的比例關係,二是在國民收入中居民收入、政府收入、企業收入的比例關係。近年來,隨著三次分配調節力度的加大和精准脫貧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我國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總體上適應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當前,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優化的關鍵是“兩個提高”:一是提高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二是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實現“兩個提高”需要多管齊下,堅持系統觀念,在更廣闊的領域推進改革創新。首先,加大三次分配的調節力度,讓增量財富更加導向勞動報酬、更加傾斜人力資本所得、更加擴大居民收入保障水平。這需要全社會形成人力資本型、技術驅動型的產業經濟發展模式,同時匹配相對較高的產業層次,讓增量財富更多源自人的創造而不是物的消耗。其次,加強科技自立自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在關鍵核心領域實現重大突破,在國際貿易和產業分工體系中搶占價值鏈高端環節,從過去的低價值分配向高價值分配轉換,提高產業鏈增值分配水平。再次,推進工資協商議價機制建設,改善勞資關係、勞動關係,加強勞動執法監察,切實保障勞動者權益,增加勞動者對工資決定的話語權。最後,完善創新創業生態,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降低創業成本,提高科技工作者技術成果轉化應用水平,完善知識產權交易、版權交易機制,讓有知識的人、有技術的人、有經營能力的人有更多的財富獲得機會。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