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房地產探索新發展模式正當時
http://www.CRNTT.com   2022-04-14 08:38:46


  中評社北京4月14日電/無論上市房企2021年“期末考”成績如何,公司掌舵者都需真正意識到,“蒙眼狂奔”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從2021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及“房地產新模式”至今,管理層多次強調這一重要表述,明確過去形成的“高負債、高杠杆、高周轉”的房地產開發模式不可持續,要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在筆者看來,結合我國土地資源、人口、城市發展階段,探索房地產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之路已迫在眉睫。這此過程中,三個前提非常重要。

  一是房地產開發規模增長空間受限。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城市化率升至64.72%,全國商品房銷售額為18萬億元,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已經連續5年保持17萬平方米的高位。在2021年業績說明會上,TOP10房企掌舵人達成共識:未來5年至10年市場空間將降至10萬億元。

  二是住房供應模式正在重構。“十四五”期間,相關部門的多次表態均涉及著力提升保障房覆蓋率,重點解決新市民、困難群體住房難題。這意味著將堅持租購並舉,加快構建以公共租賃住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房為主體的保障體系。政策護航下,各城市紛紛制定保障性租賃住房供應目標,預計“十四五”期間全國新增保障性租賃住房將在800萬至900萬套之間。

  三是“場內玩家”或將減少。種種跡象顯示,“債務違約+經審計年報出不來”的房企可能會永久停牌,縮表出清會讓部分房企退出市場。即便是熬過艱難時刻撐到春天的地產商,若還按照“以速度為規模加法,以杠杆為乘法”的老玩法發展,終究會退出“績優生”陣營,估值也無法獲得投資者充分認可。

  不難看出,市場環境及增量開發空間的變化,倒逼房地產行業“探索”新發展模式。後房地產時代,房企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投融資模式,在產品力、服務力以及盈利能力等方面苦練功夫。

  其一,保持杠杆合理化。過去過度依賴土地紅利和金融杠杆,催生了一批大而不強的“千億房企”,如今部分該類房企出現了債務違約、年報難產。因此,合理化房企杠杆,從單純追求規模轉向利潤、產品、服務和規模互相平衡的經營模式,已箭在弦上。

  其二,積極盤活存量,有序推進城市更新。要改變過往“大拆大建造新城”的粗放式開發模式,加強土地資源集約化利用,樹立智慧城市理念,盤活低效存量用地,處理好閑置商辦、老舊廠區的改造工程。更重要的是,要轉變思路推進城市更新,比如通過市場化手段融資,以產業升級、教育配套一盤棋的思維進行城市更新規劃。

  其三,開發商需強化輕資產運營能力,向發展商轉型。據筆者觀察,單純依靠做大開發規模已不能得到投資者認可,目前,2000億元市值陣營的房企共性特征之一是非房開收入占比逐漸提升。在行業逐漸由增量市場轉向存量運營賽道時,開發商需轉變思路提前布局,發力全產業鏈運營和資產管理,經營模式應逐漸由重資產轉向輕資產,打造高毛利率且有穩定現金流入賬的第二增長曲線,比如代建、物業、租賃、商業地產等。

  當然,探索房地產新發展模式無法一蹴而就,這是長期系統性工程,亦需在前行中不斷調整。但當下,需為過去的“高歌猛進”按下“終止鍵”,著眼於新思考、新產品和新服務,讓居者有其屋跨向居者“優”其屋。舊模式已走向末路,新模式轉型正當時。

  來源:證券日報  作者:王麗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