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傳承科學精神 厚植家國情懷
http://www.CRNTT.com   2022-04-14 09:03:47


2013年,張祖勛、李德仁、寧津生、陳俊勇(從左至右)4位院士合影。(來源:人民日報)
 

  數十年來,武漢測量制圖學院歷經撤銷、複建、更名、合併,但傳承的情懷和理想沒有變過。“武大測繪學科多年來蓬勃發展,靠的就是傳承的力量。這種傳承是理念、風範等深層次傳統的延續。”2017年,張祖勛院士向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捐贈100萬元,設立“教書育人獎”,以鼓勵傳承優良教風。

  張祖勛院士早年求學時,學校匯集了全國測繪界的精英;前輩們的言傳身教成為他一生進取的動力源泉。張院士至今都十分感念恩師王之卓。他回憶:“先生只批評過我一次:當時,他督促我編寫一個程序,我因為不擅長,一直以忙為借口拖延。幾次之後,他嚴厲批評我:人不怕慢,就怕停!”

  在上世紀80年代,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影像必須存儲在膠片上面,但王之卓先生卻提出了攝影的全數字化,顛覆了當時傳統的理念和認識。作為王先生的助手,張祖勛克服理論空白、設備簡陋、資金短缺等重重困難,積極開展科研,從1978年到1992年,整整14年,從零開始走到了數字化影像測繪的國際先進水平,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空白,1993年全數字自動化測圖科技成果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並受到國際同行刮目相看。

  2007年6月,張祖勛院士70歲之際,來賓和師生向他祝壽時,他首先向自己的導師王之卓院士的銅像敬獻花籃,表達對恩師的崇敬和懷念。

  這種師承的精神深深感染和鼓舞著一代又一代學子。龔健雅院士1988年到丹麥留學。因科研業績顯著,好幾個機構向他發出留任邀請。那時,龔健雅收到李德仁的來信:“我正在看歐洲杯足球賽,各國的球員都是回祖國參加比賽的,你也回國來‘參賽’吧。”1990年10月,龔健雅選擇從丹麥回國。2010年,張祖勛院士的學生胡翔雲也回國加入張祖勛團隊。胡翔雲說:“我是在老師的感召下回國的,要以老師為榜樣,扎扎實實為國家做一些有用的工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