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如何談論疫情
http://www.CRNTT.com   2022-04-29 18:16:32


  中評社北京4月29日電/據大公報報道,隨著疫苗接種率的提高,奧密克戎的撤退,有效新藥的上市,美國疾控中心三月以來不再要求室內佩戴口罩,美國似乎已進入了疫情後時代。資深媒體人、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訪問學者Richard Tofel卻在《大西洋》雜誌上發文批評學界、政界、媒體依舊沒學會如何談論新冠肺炎疫情,讓大眾無所適從。

  比如,室內需要戴口罩嗎?二○二○年疫情剛爆發時,白宮說不需要,實際是因為美國口罩產能低,必須首先滿足公共衛生人員的需求。結果很多人因為沒戴口罩感染、重病甚至死亡。新冠病毒通過空氣傳播究竟是什麼意思?其實是指封閉空間內密切接觸的傳播風險高,並不意味著摸一下物體表面就會患病。

  Tofel在文中提到四個教訓。第一,要對大眾說實話,如果情況不明朗,也要照實說明,別欺上瞞下,否則會適得其反。第二,科學家和政治家要相互協調。政治家要相信科學,別關門造車,自以為是。但科學家也要想到防疫措施的心理、經濟、社會成本,理解“領袖”面臨壓力和限制,除公共衛生外,還得考慮士氣民心、經濟發展、國防安全。第三,用大眾能理解的語言解說疫情。大部分人不精通統計學,也不懂“空氣傳播”的真意。第四,永遠不要忘記抗疫英雄,包括醫護人員,也包括研究、製造、推廣有效疫苗的人群。如果早就這樣做,大概能有效減弱民眾對疫苗的抵觸以及德爾塔和奧密克戎作惡的威力。

  作者說得是否有理,自是見仁見智。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他指出了疫情中科學家也必須有政治考量。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