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多措並舉增強國有經濟創新力
http://www.CRNTT.com   2022-05-11 09:23:46


  中評社北京5月11日電/增強國有經濟的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是黨中央、國務院對國有經濟發展的重要部署和要求。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簡稱“五力”)。“五力”目標是黨中央和國務院對國有經濟發展的定位和要求,體現了新時代國有經濟的使命和功能定位,而創新力是“五力”目標體系中的關鍵環節。因此,如何從理論上理解國有經濟的“五力”目標體系,國有經濟的創新力與競爭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的內在關係,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

  創新力是“五力”目標體系中的關鍵環節。研究發現,國有經濟創新力對其競爭力的提升具有顯著的正向推動作用,但存在一定的時滯效應。國有經濟創新力是控制力和影響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國有經濟的總體占比情況形成互補,共同構成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和影響力。

  國有經濟“五力”目標的歷史演進和邏輯

  國有經濟“五力”目標是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改革逐漸演化形成的。改革開放初期,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是提高經濟活力,以國有企業的改革激發全社會經濟發展活力,主要手段是放權讓利,探索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黨的十四大正式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標誌著我國正式開啟了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探索和實踐。黨的十六大之後,我國經濟改革取得很大進展,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國有經濟自然而然要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動力,因而國有經濟的內在發展活力尤為重要。但是,伴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增加。

  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要求經濟發展方式從依賴資本和勞動力等要素低成本優勢,轉向更多地依賴創新驅動,不斷提高供給質量和水平。同時,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變化,全球競爭不斷加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發展,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我國在新一輪發展中面臨巨大挑戰。在國際發展環境和國內發展階段雙重變化下,國有經濟需要承擔新的歷史任務,競爭力和創新力成為國有經濟的發展目標。

  一方面,創新驅動是國有經濟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提高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滿足能力,順應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根本要求;另一方面,提升國有經濟的競爭力尤其是國際競爭力不僅是進一步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建設的要求,也是國有經濟應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的基礎。國有經濟只有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和創新力,才能提升我國經濟發展的韌性、自主性和可持續性,保持我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在這一背景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2020年5月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重申,要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自此,國有經濟“五力”成為新時代我國國有經濟的發展目標。

  伴隨我國經濟改革進程、發展階段和內外部環境變化,國有經濟的目標從改革開放初期強調國有經濟的活力,到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後強調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到十六大以後經濟快速發展階段要求激發國有經濟的內在活力和提升抗風險能力,到最後提出“五力”目標。國有經濟發展目標的這些轉變,是由我國的基本經濟體制和經濟制度決定的,體現了不同時期國有經濟的使命和功能定位的變化。就國有經濟“五力”目標的內部邏輯而言,國有經濟的競爭力是綜合目標,而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則是國有經濟發展的具體目標,創新力是“五力”目標的關鍵環節,是國有經濟發展的驅動力。

  堅持國有經濟創新力的核心地位

  第一,國有經濟創新力與競爭力關係的理論分析。

  國有經濟的創新力是提升國有經濟競爭力的根本途徑,而國有經濟的競爭力為創新力提升奠定了基礎。一方面,國有經濟的競爭力要求國有企業立足於全球化競爭的視角,創建世界一流企業,而國有經濟的創新力是國有經濟發展的根本驅動力,是獲得競爭力的根本途徑,也是世界一流企業的基本特征。長期以來,國有經濟和國有企業在我國科技創新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實現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創新突破的主力軍,在重要產業領域、重大工程建設領域形成了一批具有關鍵核心技術的“大國重器”,例如建設空間站和實現載人航天、北斗導航系統、特高壓輸變電等一大批核心關鍵技術,以及港珠澳大橋、蘭渝鐵路、青藏鐵路等重要基礎設施。這些舉世矚目的成就標誌著國有經濟在相關前沿領域邁出了實質性步伐,一些核心產品和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從源頭看,企業的可持續競爭優勢來源於企業對資源、知識和能力的占有和有效利用。這種競爭優勢的獲取可以來自於企業內部的生產效率,也可以來自於產業內和產業間(供應鏈)分工。改革開放40餘年,我國經濟主要依賴於投資、勞動力等低成本要素的比較優勢和規模經濟從而實現了快速增長。這種產業鏈上游的比較優勢和規模經濟也是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主要優勢。例如,國際垂直專業化分工對我國工業的競爭力提升作用在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尤為顯著。然而,產業鏈上游、低成本生產要素、低附加值產品上的競爭優勢是不可持續的。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經濟和企業在低成本生產要素的競爭優勢逐漸減弱,而在高端產品、核心技術等核心產業鏈上的競爭弱勢逐漸顯現。根據波特的競爭戰略理論,技術創新是提高產品質量、節約生產成本、打造企業競爭優勢的根本。很多實證研究也驗證了這種觀點。而且,在國際競爭中,通過科技創新獲取競爭優勢的現象更為明顯。研發活動和研發投入密集的企業和產業往往表現出更強的競爭優勢。更重要的是,創新形成的競爭優勢是長期可持續的,是短期內其他企業和經濟體難以模仿和超越的。因此,技術創新尤其是自主創新對於企業競爭力、國有經濟競爭力、國家競爭力都至關重要。

  另一方面,國有經濟的競爭力為創新力提升奠定了基礎。技術創新活動尤其是前沿技術創新具有周期長、投入大、結果不確定性高的特點。創新活動特別是技術創新需要長時間的、持續的投入,而由技術本身的不確定等因素帶來的創新結果卻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因此,為了為創新活動籌集資金,企業必須在市場上具備一定的競爭力,獲得持續的、穩定的現金流以持續地支持企業的研發活動,進而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形成創新力與競爭之間良性互動和正反饋。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