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應對經濟三重壓力, 既要政策也要信心
http://www.CRNTT.com   2022-05-23 08:01:32


  中評社北京5月23日電/2022年的全球局勢雲譎波詭,近期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內,大量研究機構的報告都在預測世界經濟的衰退,主要是認為全球範圍內新冠疫情尚沒有得到解決,繼續對經濟造成衝擊,同時,東西方大國之間的文明衝突從價值理念持續向經濟競爭延伸。國內而言,社會穩定的關鍵是經濟穩定,而經濟穩定的三大主要指標是 GDP、通貨膨脹和就業率。

  新京報發表中國政法大學資本金融研究院院長劉紀鵬、中國政法大學資本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劉彪文章分析,從經濟增長數據看,中國幾大重要城市的一季度經濟數據都一定程度下挫,全年GDP5.5%的增長目標面臨較大壓力。央行前日發布金融數據,4月社會融資規模和信貸增速明顯下降,新增社會融資規模9102億元,同比少增9468億元,新增人民幣貸款6454億元,同比少增8231億元。這兩個數據都表明當前對金融的總需求不足,形勢嚴峻,部分民營企業可能從貸不到款已經轉為不敢貸款。

  從就業率的角度看,2022年大學畢業生1076萬,其中16-24歲青年人的失業率達18.2%,高於總體6.1%的水平。青年人思想活躍,最具備創新意識,無論是在校學生還是畢業後進入社會,青年群體都是事關社會穩定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須採取有效措施解決就業問題。

  從通貨膨脹的角度看,伴隨著原油價格的進一步拉動,4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首次突破2%。一是外部因素,國際地緣政治局勢緊張,供應鏈和國際貿易受阻,能源供給不足,石油價格持續上升帶來輸入性通脹。二是內部因素,受食品價格周期和消費觸底回暖影響,國內糧食價格由上月的下降轉為上升。

  文章認為,面對穩定經濟的三重壓力,國家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亟待發力,同時建議拿出有效舉措提振民營經濟和資本市場的信心。我國提振金融需求,解決就業壓力主力軍是民營經濟,而振興民營經濟還要幫助中小微企業家樹立不躺平、不擺爛的心理,建立對未來預期的信心,企業的信心建立起來了,就業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從外部環境來看,西方主要經濟體當前也面臨高通脹問題,為了化解這一矛盾,選擇改善和中國的經貿關係,例如美國擬取消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征的關稅恢復貿易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國內外環境的改善,對中國股市具有止跌的利好作用,2022年如此重要的年份,相信更強有力發展經濟的措施也即將到來。

  反映到資本市場上,應完善進退有度的資本市場生態,健全張弛有度的監管環境,適時推出資本政策振興中國資本市場,以一個強有力、高標準、公開透明的資本市場來實現資源配置,而不是單一靠傳統的銀行借貸間接的融資手段推動經濟發展。以有序市場來防範、化解無序風險,這是實現我國經濟直接融資轉型、推動企業現代治理結構完善的需要,也是保護中小投資者、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需要。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