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用科技倫理與法治支撐食品安全
http://www.CRNTT.com   2022-05-24 16:18:01


  中評社北京5月24日電/據海外網報道,洪範八政,食為政首。中央多次用“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四個最嚴”“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等強調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糧食與食品安全中,種子安全問題、合成生物技術對生態的影響問題、非食品原料的添加問題、糧食與食品變質後的無害化低成本處置問題等,無不涉及科技實力包括檢測實力,亦涉及食品科技背後的科技倫理問題、科技法治問題。科技倫理是開展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等需要遵循的價值理念和行為規範,是保障國家糧食與食品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憑借。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為糧食與食品領域的科技與生產活動提供了倫理指南,亦提出了明確的法治要求。

  糧食與食品安全中的科技倫理之法治內涵非常豐富。種子安全涉及糧食基礎、民族健康、後代安全的基本倫理規則問題。化肥對土地與環境的污染,新品引入與復合種植、工廠化生產糧食等,涉及復雜的生態價值觀、生態倫理觀及生態法治建設。非食品原料的添加或以假充真、以劣充優,既涉及個體的基本誠信,涉及食品科技檢測及評價的倫理標準,亦涉及食品安全的法治協同、刑法等領域的責任銜接。轉基因食品、合成生物技術糧食與食品,更涉及復雜疫學因果關係及法治的綜合利益考量。保質期過後的糧食與食品處理,涉及環保科技的技術實力與價值取向,實踐中往往由食品安全法治政策及環保法治政策決定。由於糧食與食品對人類以及與人類密切相關的動物、寵物,其生化作用、影響結果具有潛在性、累積性、廣域性等特點,使得科技倫理與科技法治更顯重要。

  糧食與食品安全的實現,不能滿足於產能適配需求的低層次要求,應當借由科技倫理與法治支撐,實現更高層次的目標:糧食與食品領域的良法善治。倫理、法治與技術的三位一體,方能有助於中華民族在“食”的最基礎方面,以最文明的方式贏得其他民族尊重、樹立負責任有擔當的大國形象。糧食與食品領域,一切技術性活動,絕不能不擇手段、破壞生態,而應遵循“增進人類福祉、尊重生命權利、堅持公平公正、合理控制風險、保持公開透明”的科技倫理原則。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