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龍門石窟最新考古發現
http://www.CRNTT.com   2022-05-29 19:53:29


  中評社北京5月29日電/據新華社報道,金箔貼面、琉璃作眼、身覆彩繪……記者從龍門石窟研究院獲悉,龍門石窟奉先寺最新考古成果,讓一千多年前盧舍那大佛建成時的華麗樣貌初露端倪。

  借助高科技手段,考古人員首次在盧舍那大佛面部檢測到金、銀元素存在。“這表明在建造盧舍那大佛時,很可能使用了‘貼金’工藝。” 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史家珍說。

  在盧舍那大佛身體表面,考古人員還發現了綠色、紅色、黑色等彩繪顔料殘留,表明這一造像在唐代時很可能身披彩色“衣服”。

  此外,考古人員還在盧舍那大佛右側脅侍普賢菩薩造像的眼睛處,發現了成分為二氧化矽和鉛的古代琉璃眼珠,呈弧形片狀,厚度約0.5厘米。其中,右眼眼珠為一整塊琉璃,左眼眼珠則是由兩塊琉璃拼合而成,目前只殘留外側一半。

  “清理後可以看出,琉璃顔色呈暗綠色,質地均勻,熠熠閃光。”據龍門石窟研究院石窟保護研究中心主任馬朝龍介紹,奉先寺造像保存大塊片狀唐代琉璃實物,實屬罕見。

  值得一提的是,普賢菩薩造像雙眼並不對稱,初步分析,應是開鑿者考慮到透視效果,為體現普賢菩薩脅侍盧舍那大佛、身形略微向左轉動而有意為之,反映出古人高超的雕塑水平。

  在普賢菩薩造像表面,考古人員還發現了厚度均勻的白色物質,經分析,其成分主要為鉛白,不僅有助於顔料附著、金箔黏結,也在抵禦自然風化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

  “鉛白的大量發現,為龍門石窟彩繪鍍金傳統工藝的研究、保護材料的研發,提供了重要資料。”馬朝龍說。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