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探究和平統一進程中心靈契合的針對性、獨特性與策略性
http://www.CRNTT.com   2022-08-15 00:11:25


 
  2.針對軟實力的心靈契合

  凡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綜合實力反映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硬實力;另一個是軟實力。具體比對兩岸硬實力,以GDP來衡量,上世紀80年代,2000多萬人口的台灣GDP竟占到10億人口大陸的65%。到了1990年,台灣的經濟體量仍相當於大陸的43.8%。此後,台灣GDP/大陸GDP的指數便一再下降。2016年,台灣GDP僅相當於大陸的4.5%。在中國所有省份中,台灣的經濟總量已跌到中間序列。兩岸關係從而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再論及軟實力,兩岸眾口一詞鎖定的就是文化。可純屬軟實力範疇的文化又是什麼?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台灣著名作家龍應台剛擔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在市議會回答議員質詢“文化是什麼”時,簡單明瞭回復“文化就是我們的生活”。可謂言簡意賅,一語中的。兩岸的民眾生活,五光十色、各有特色。依大陸同胞的眼光,台灣同胞所過的生活,生活中顯現出來的自在,自在中自主協調出的秩序,秩序中開放出來的創意空間,創意空間中必然會產生的多元成就。在生活與文化的肌理厚度上,台灣有其不少值得大陸汲取的獨到之處,這給了大陸追尋的想像與思考。當然在軟實力方面,大陸也有不少領先台灣的優勢。40年來,兩岸民間衝破種種人為的藩籬,密切交流帶來雙贏局面,創造了彼此雙方都朝向自在、開放、品味社會進步的動力。由軟實力著手,不斷放大、增強這方面的動力,兩岸同胞終將會逐漸實現心靈契合。

  三、心靈契合的獨特性

  兩岸和平統一進程中的心靈契合因是世界首創,其獨特性不言而喻。經梳理歸類,簡述如下。

  1.為和平統一夯實精神基礎

  從兩蔣時代的反共宣傳,一直到近20多年民進黨當局及“台獨”政黨對大陸政治制度的一再抹黑,島內民眾,尤其是青年一代對大陸真相缺乏必要的瞭解。實踐證實衹有通過潤物細無聲的心靈契合,才能逐漸賦予台灣民眾,特別是年輕群體感同身受的政治視野,才能對大陸政治制度有全面深入的瞭解。這種自願、漸進、有感、不斷的政治啟蒙,營造交往雙方和諧相處且經常互動的環境,構建兩岸民眾共同參與分享的生活世界,逐步夯實兩岸和平統一的精神基礎、情感基礎。為此應樹立三個觀念:

  一是推進和平統一的心靈契合,在全人類沒有先例,故而沒有現成的路可以走,也沒有現成的模式、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我們所從事這項偉業,將給人類歷史書寫嶄新的輝煌篇章。

  二是體現基礎扎實、和統型的心靈契合,有益於中國,有益於世界。因此必須像大陸扶貧、奔小康那樣,“最大限度”力求做到島內民眾一個不能少,一個不掉隊。

  三是“最大限度”指的是除堅持“台獨”立場的頑固分子之外的所有台胞。

  2.對民族復興具有加分效應

  統一與復興,前者為先,統一先行。中國實現完全統一的目的是民族復興、中華振興。沒有中國統一,哪會有民族偉大復興。民族復興凝聚著極大精神力量,可為中國統一創造各種有利條件。失去了民族復興之魂,統一就缺少必不可少的前進驅動力。要完成統一這一重大戰略目標,必須堅持和風細雨的心靈契合。行之有效、持之以恆的心靈契合對民族復興具有不可或缺的加分效應。

  3.凸顯大陸才是台灣最大的優勢

  大陸推出“十四五規劃”,由內循環與外循環組成。台灣兩循環都可參與,而內循環則大於外循環。近年來台灣對大陸貿易依存度至少達到約四成三,而未來對大陸貿易依存度衹會越來越高。台灣對大陸的出口一直是順差,近年來年順差額在600億美元至700億美元,並呈上升態勢。從這兩點可以證明,兩岸產業鏈不會斷鉤。面對美國對中國經濟的無端制裁以及新冠疫情持續蔓延,確有部分台商撤資離開大陸,但有更多的台商主動加碼進軍大陸市場。這個產業鏈不會輕易被別的產業鏈所替代。

  全球的產業鏈有長鏈、短鏈。台灣因離大陸太近,短鏈的部分,一定是加強雙方的聯繫,而不是減少,更不可能是切斷。要看到經濟的市場力量要比任何政治力量大得多。兩岸的經濟力量就是市場造成的,民進黨當局要想扭轉是絕對做不到的。

  大陸市場龐大,整體發展優勢強勁,加上離台灣又那麼近,兩岸同文同種,大陸又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堅定推動兩岸融合發展,使得大陸成為台灣人才施展才華、實現人生夢想最佳舞台。而這一切促使台胞的心靈契合始終扎根於兩岸經濟緊密結合的命運共同體內。

  4.推動兩岸融合發展不斷深化升級

  馬英九當局2012年連任後,兩岸簽訂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ECFA)。島內民眾卻平添對兩岸經濟合作的疑慮,認為“衹有大財團、買辦獲利,普通百姓無感”,兩岸的心靈契合受阻。對此習近平提出“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主張,並鄭重寫入大陸的“十三五規劃”及政府工作報告。

  2016年民進黨重新上台,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及其核心意涵,兩岸關係陷入僵持對抗。大陸審時度勢,將“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理念進一步升級為“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更加注重兩岸民眾的獲得感,更加注重增長效應和分配效應的平衡發展。

  2019年民進黨當局制定出台“國安五法”“反滲透法”等,使得長居大陸的台商台胞及在大陸就學、就業、創業的島內民眾面臨“違法”威脅。大陸從全局和長遠角度出發,提出更為全面系統的“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理念。這一理念的目標是實現“心靈契合的統一”。

  四、心靈契合的策略性

  1.看清“台獨”絕非主流民意

  心靈契合既然指的是兩岸同胞息息相通的心靈情感,那自然與島內民意息息相關。從政治立場角度,針對兩岸關係的台灣民意的一個重要風向指標是“統獨”傾向。

  這幾年民進黨當局為糊弄百姓,不惜大花公帑,通過綠媒連篇纍牘地發佈各種“統獨”指標,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島內知名的民調機構——台灣民意基金會2022年3月8日發佈“解開台灣人統獨傾向之謎”的民調結果。該項民調顯示,有52.7%民眾支持“台灣獨立”,16%盼兩岸統一,16.9%維持現狀。該基金會強調,這項民調傳達一項非常清楚的訊息,即過半數台灣人期盼未來台灣要“獨立”。從而得出一個結論,兩岸心靈契合的統一不可能實現。

  事實果真如此嗎?答案當然予以否定。首先台灣民意基金會打著“民意”的旗號,實質是綠營一手扶持的半官辦機構。為民進黨劃圈、圈粉是必然的。其公信力不值一駁。其次這些年來島內民眾中“維持現狀”的比例一直是大大高於“台獨”比例。怎麼可能突然來個顛倒,後者竟然是前者的3倍?在這裏我們要高度警惕,為“破解”心靈契合的強大威懾力,民進黨會不斷編造、杜撰各種所謂的“民調”,來干擾、侵蝕兩岸社會的感知。

  與此同時,在“‘台獨’絕非主流民意”這個要害問題上,我們必須擦亮眼睛,看清“民粹”與“民意”有著本質的不同。這些年來島內“反陸”“抗陸”的極端民粹猖獗。民粹與主流民意看似類同,其實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社會思想與思潮,決不可混為一談。

  對台灣主流民意,要善於和風細雨、潤物無聲地加以引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要認識到扭轉島內的主流民意是一項持續、艱苦工作,要有長期性的考慮與準備,不能急於求成。改變主流民意的最佳時機是在一個重大事變後的教訓與反思。

  操作兩岸仇恨、激化兩岸民意對抗,正把台灣推向十分危險的境地。明明兩岸同文同種,同根同脈,非要極盡手段扭曲歷史,操作“去中”“仇中”情緒,讓不少台灣年輕人忘記了自己本從哪裏來。許多祈盼兩岸和平穩定發展的有識之士因此憂心忡忡,他們擔心如若民粹之風越刮越盛,兩岸民意直接碰撞,將對兩岸關係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要知道,血濃於水的同胞親情,是多少金銀也換不回的最寶貴精神財富啊!為此我們始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科學地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看穿民粹的虛假,還原主流民意的本相。

  2.破除“懼大懼硬心結”

  大陸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快,台灣同胞對此不可理解,因而越來越疑慮、害怕大陸。這種心理站在台灣的角度可以理解。一是大陸巨大,台灣較小。按社會學原理,人類天生就具有“懼大懼硬的心結”。二是大陸快速崛起,台灣從經濟、科技等各個領先領域,漸漸被大陸超越,甚至陷入邊緣化境地,容易產生相對失落,甚至困惑感。三是失落、困惑進而恐懼,由此落入怕而縮,縮而怕的惡性循環的怪圈,同胞之間的心理距離為此拉大。

  要實現兩岸心靈契合,必須想方設法破除台灣同胞“懼大懼硬心結”。要做到這一點,重要的是要讓台灣同胞看到大陸的善意,贏得台灣人民信任。比如在當前抗疫關鍵時刻,大陸各級政府在關心照顧好大陸同胞的同時,也要注意呵護好在大陸的台商、台生的安全。執行防疫政策,因兩岸尺度不同,是否可對台胞多一點說服開導。對台各項優惠政策一旦頒佈實施,就不可“跑冒滴漏”,須切切實實一步到位。大陸要以實際行動向台胞證明,台灣同胞就是自己的親人,大陸越強台灣越好。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2年6月號,總第294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