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雙元制”讓更多人才稱心如意
http://www.CRNTT.com   2022-06-06 17:45:01


  中評社北京6月6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地處長三角、緊鄰上海的太倉,是蘇州市代管的一個縣級市。過去30年裡,太倉吸引了400家德企,其中有50多家“隱形冠軍”,被稱為“中德創新合作的高地”,受到各界關注。經過幾次實地考察,我發現,以健雄職業技術學院為代表的“雙元制”職業教育,很好地打通了人才供需瓶頸,成為太倉成就“德企之鄉”並實現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20世紀90年代,太倉憑借區位優勢和低成本吸引了大量德企集聚。為了培養更多滿足企業用工需求的大學生,太倉在2000年前後率先引入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在這個模式下,企業與職業院校聯合招生,共同開發課程體系,提升學生培養質量,實現“招生即招工、進校即進企、畢業即就業”。據粗略統計,企業參與開發、實施的課程占職業教育總課程60%以上,學生在企業培訓占總學時60%以上,僅與太倉健雄職業技術學院合作的“定崗雙元”企業,就超過500家。

  “雙元制”職業教育主要源於德國。經過20餘年創新實踐,太倉建立了國內首個與德國職業教育同步的專業工人培訓中心,建立了10個“雙元制”教育培訓基地,牽頭成立國內唯一的中德“雙元制”職業教育聯盟和示範推廣基地,帶動了全國17個省份90多家職業院校教育改革。太倉姑娘王逸雯高中畢業後選擇“雙元制”培訓班,最終拿到德國認證的專業技能證書,畢業後便成為校企合作企業的工程師。

  從太倉職業教育發展經驗看,校企合作能見成效,最關鍵的是學校要基於區域產業特色,強化企業在學校人才培養中的參與度,主動調整優化學校的人才培養,讓企業在人才學什麼、怎麼學甚至如何考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實現學校與企業雙贏。

  太倉的實踐,折射出校企合作共同培養人才的發展趨勢。比如,政府可發揮規劃引導作用。如聚集區域重點產業方向,優化學校專業布局,借力國內外企業、行會等優質資源,提升校企合作;組建區域教育聯盟,打造“校中廠”“廠中校”“學習島”等校企合作新載體,不斷優化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方式和內容。

  更為關鍵的是,學校的人才培養,特別是技能技術人才培養,一定要與地方產業發展結合起來,並進行動態調整。如太倉健雄學院開設了與區域產業契合的智能製造學院、生物醫藥學院、人工智能學院等學院,在實現學校人才培養和企業需求很好銜接的同時,也為區域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