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綠水青山擘畫美麗中國
http://www.CRNTT.com   2022-06-08 07:41:34


 
  生態保護任重道遠

  文章指出,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有效解決了一大批生態環境問題,但環境污染和生態保護仍然面臨多重挑戰。

  一是生態環境問題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特徵。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為中國的大氣污染防控和雙碳目標實現帶來巨大挑戰,城市空氣質量有待提升;生態用地破碎化、水土流失面積廣、土地生態服務功能衰退等問題依然突出;水環境超載、水資源短缺、水生態破壞等問題較為普遍;農業農村農地污染問題尚存,美麗鄉村建設亟需提質增速。

  二是生態安全屏障體系仍然存在短板弱項。森林生態體系中喬木純林面積占比較大,喬木整體質量不高;草原生態系統比較脆弱,土地沙化問題突出;自然保護地之間缺少必要的生態廊道,保護區域生態孤島化、碎片化明顯;陸海統籌發展和保護水平較低,陸域開發與海域管理存在重叠衝突區域。整體來看,中國生態安全屏障體系的空間結構、質量和穩定性還存在短板。

  三是氣候變化加劇不確定性。中國生態脆弱區分布面積大、類型多,而氣候變化導致冰川退縮、水循環加快、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加劇“南澇北旱”的水資源分布失衡,使極端氣候事件呈現突發、多發、並發趨勢,生態脆弱地區面臨更多不確定性挑戰。

  四是治理體系尚需進一步健全。部分地區缺乏長遠規劃,生態環境治理呈現簡單化、割裂化: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各類自然保護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和生態保護紅線都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支撐,然而各類生態功能區分屬不同部門管理,存在重叠設置等問題;多元主體能動性尚未充分發揮,重發展、輕保護的傳統思維仍然存在;政策法規體系有待完善,有些相關法律法規缺乏實施細則,導致落地難。

  現代化治理縱深突破

  文章強調,當前美麗中國建設已進入提供更優生態產品、更美生態環境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攻堅期,亟需向更廣領域、更深層次、更高境界推進拓展。

  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構建“自然—政府—市場—社會”一體化治理體系:將自然調節納入生態合作治理框架,在生態治理與修復過程中更多採取“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發揮政府統籌規劃和管理指揮職能,規範市場行為,引導社會參與;健全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構建企業治污減排的政策支持體系,利用市場力量倒逼企業履行環保責任;廣泛開展社會動員,把生態文明理念轉變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和美麗中國建設合力。完善制度保障體系,以系統觀、綜合觀、長遠觀做好美麗中國建設規劃,制定和完善國土空間、自然地保護、濕地保護、生態保護補償、生物多樣性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制度,明確實施細則,加強各項制度間的耦合性,形成制度合力推動政策更好落地。

  繼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突出問題、時間、區域、對象、措施“五個精準”,綜合運用行政、市場、法治、科技等多種手段,科學施策提高污染治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強化對環境問題成因機理及時空演變規律研究,探索大氣重點污染物協同治理,統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治理,嚴格農用地安全利用和建設用地風險防控,健全生態環境經濟政策,完善生態環境污染防治資金投入機制。分層次強化攻堅舉措。切實推動《關於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落地見效,盡快出台具體行動計劃和政策措施,按照“持續—拓展—新增”分層次打好標誌性戰役,鞏固已有成果,拓展治理範圍,新增治理領域,帶動生態環境質量整體改善。提升科技支撐水平,實施環境基礎設施補短板行動,開展科技攻關和技術創新,運用現代信息科技構建陸海統籌、“天地空”一體、上下協同的生態環境監測和治理網絡及大數據平台,提升預警能力和監管執法效能,完善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築牢屏障厚植根基

  文章提出,多維度築牢生態保護屏障。一是推進重大生態工程建設。有序推進《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落地,盡快出台並啟動實施9個重大工程專項建設規劃和實施方案,以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骨幹工程為龍頭,發揮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戰略引領力。二是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建設。統籌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保護,創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示範區,推動生態系統保護向維繫生態連通性和生物多樣性並重、促進“共生”“互保”“提質”型轉變。三是更加重視基於流域的生態文明建設。立足流域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復合性等特徵,打破部門分割,統籌推進上中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江河湖庫、岸上岸下協同治理,提升流域生態系統整體質量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四是推動生態屏障建設向陸海聯通型轉變。綜合考慮中國海洋氣候特徵、生態系統分布情況和保護修復需求,盡快研究規劃國家海洋生態安全屏障區,推動形成“陸地—大陸架—海面—海底”立體生態安全屏障;規劃設計海岸生態廊道,推進海洋國家公園建設、海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和探索實施“灣長制”,全面提升海洋生態保護水平。

  厚植高質量發展綠色根基。一是持續推進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以實現“雙碳”目標為導向,逐步打破對化石能源的路徑依賴,培育綠色循環新興產業,構建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綠色經濟體系;發揮清潔能源優勢,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加快建設以智能網為基礎、特高壓電網為關鍵、清潔能源為根本的能源互聯網,打造生態環境保護的綠色引擎。二是推進企業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推廣和應用。支持培育一批綠色創新企業,強化低碳、零碳、負碳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發揮綠色創新發展示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探索數字經濟、知識經濟、服務經濟模式下的綠色發展路徑。三是探索區域綠色轉型一體化機制。在全國一盤棋原則下,探索建立區域協作機制,協同確立科學合理的降碳目標,促進區域發展和減排降耗同頻共振,建立碳排放增減掛鈎和占補平衡指標跨省跨區交易制度及平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