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破解小麥赤黴病的基因密碼
http://www.CRNTT.com   2022-06-17 12:32:50


 

  寒來暑往,年復一年,數不清經歷了多少次嘗試和挫折,團隊在篩選研究中發現,小麥的近緣植物長穗偃麥草的7E染色體長臂末端,含有赤黴病抗原。“然而,染色體末端有上千個基因,究竟哪一個是我們的目標?還有大量工作要做。”團隊成員、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副教授孫思龍說。

  接下來的3年裡,團隊對2.5萬株小麥進行了分析。光是基因擴增實驗,就至少做了30萬次,大家平均每天泡在實驗室14個小時以上。好在天道酬勤,他們終於把抗病基因的定位範圍,縮小到了兩個基因。

  曙光在前,卻又遭遇至暗時刻。2019年春天的一個夜晚,王宏偉和孫思龍經過一番討論,推翻了前面的結論。當時,兩個人都很絕望,王宏偉更是焦慮得一夜未眠。第二天一早,兩個心有不甘的年輕人聚到實驗室,又從頭梳理和論證實驗數據。最終,他們一致判定,前面的結論並沒有錯,並推斷出其中一個基因就是大家尋找多年的答案。

  接下來,就差把推斷結果用實驗論證出來了。“看似祗有一步之遙,其實卻是咫尺天涯。”王宏偉說,“團隊得反覆在大田裡構建群體、取材完成基因克隆,再到實驗室進行抗病分子機制解析。這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又經過一年多的集智攻關,團隊才最終確認找到了小麥‘癌症’克星——抗赤黴病主效基因Fhb7。”孫思龍介紹,2020年5月,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科學》以封面文章發表了這一原始創新成果。目前,團隊創制的抗赤黴病小麥種質材料已提供給國內60多家育種單位使用。第一個含抗赤黴病基因Fhb7的小麥新品種“山農48”,已於2021年通過正式審定並在全國推廣種植。

  青春接力,久久為功。“十幾年中,我們培養了一支‘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團隊。”孔令讓說,團隊成員在科研實踐中砥礪成才,湧現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農業農村部“農業科研傑出人才”、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先進典型。如今,針對抗赤黴病基因的生物降解應用等科學難題,這個平均年齡祗有30歲的團隊,又開啟了新的科研攻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