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企業融通共享創新
http://www.CRNTT.com   2022-07-08 08:35:52


  中評社北京7月8日電/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對於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意義重大。日前,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11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開展“攜手行動”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2022-2025年)的通知》,國務院國資委也發文指出要採取有效措施為更多中小企業紓困解難。當前,正值穩住經濟大盤、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期,推動市場主體之間抱團取暖、共同發展顯得更加重要。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朱克力文章表示,在一個良性的創新生態系統中,企業雖有規模差異,卻又各具優勢。大企業基礎條件好,可起到引領和支撐作用;中小企業對市場敏銳,是創新發源地和“專精特新”的主陣地。隨著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企業之間分工合作成本有效降低,合作範圍和深度日益擴展,越來越多規模不等、類型不同的企業實現跨行業合作。大中小企業互聯互通、高效協作,不僅釋放出大企業的創新活力,還更大地激發出中小企業的創新潛力,充分發揮了後者在補鏈固鏈強鏈中不可替代的價值。

  同時也要看到,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是一個歷史性的過程,當前還處於深度探索階段,存在不少難點堵點。例如,一些企業有技術難題卻缺乏專家資源、有科研成果卻缺乏轉化渠道,而政府部門無論是信息提供還是服務保障,都不夠精準。要解決這些問題,離不開公共政策的引導促進,發揮好中介平台的橋梁作用,形成知識自由流動的動態機制。

  文章指出,從短期看,大企業發揮自身資源與能力優勢,助力中小企業解燃眉之急,與之共克時艱,是大中小企業攜手並進的應有之義。從中長期看,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可以為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有力支撐。對此,須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以市場化為導向,瞄准共性技術需求。針對產業鏈薄弱環節,圍繞大企業配套需求,組織“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開展技術攻關和樣機研發,引導中小企業精準補鏈。著力加強共性技術平台建設,完善共性技術平台供給體系,除了對大企業共性技術服務平台給予必要扶持,要更多關注中小企業共性技術需求,共建眾創共享平台,提升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作為中小企業,應主動融入大企業主導的全球產業鏈,彌補自身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短板,不斷強化專業能力和市場影響力,發展成為難以替代的“專精特新”企業。政府則應進一步優化升級營商環境,支持創新型、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

  二是以數字化為動能,構建共享創新模式。對於大中小企業的發展生態,協同創新或融通創新只是手段,共享創新才是目的。應培育和發揮數字經濟新優勢,一些領先的數字平台應攜手中小企業主動作為,積極探索“先強帶後強”的共享創新模式,實現全行業參與。聚焦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兩大戰場,分別推進源頭創新生態和企業融通共創。打造數實融合標杆示範,促進硬件設備和數字內容價值協同,通過數字能力全產業鏈嵌入,拓展數字技術應用場景,加快產業經濟從製造生態向數字生態轉型。

  三是以專業化為依托,實施揭榜掛帥機制。搭建線上線下專業對接服務載體,促進產學研用等創新要素聯動融通,釋放創新效能。通過基地培育、內部孵化、賦能帶動、數據聯通等方式,打造一批可復制的融通創新典型模式並加以推廣,進一步發揮大企業引領帶動作用,促進中小企業融入大企業生態圈,擴大融通發展覆蓋範圍,提升融通平台支撐能力,拓展融通維度,深化融通程度,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通過部門聯動、上下推動、市場帶動,大中小企業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數據鏈、資金鏈、服務鏈、人才鏈全面融通,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大中小企業發展生態,切實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