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沈逸:美國霸權陷“使命偏離”怪圈
http://www.CRNTT.com   2022-07-25 09:22:46


圖片來源:新華網
  中評社北京7月25日電/據環球時報報道,美國智庫“史汀生中心”聯合創始人邁克爾·克雷彭最近撰文警告,“美國在烏克蘭面臨‘使命偏離’危險”。“使命偏離”,指的是對外軍事行動的範圍無意中呈現逐步擴大的趨勢。克雷彭認為,對烏克蘭“使命偏離”不利於美國長遠利益。當然,克雷彭是站在給美國出謀劃策立場上作出的這番評述,但客觀而言,他確實指出了一種現象,那就是,很多時候美國最初搞對外幹涉或者介入、在他國煽風點火的時候,“願望”或目標都是經過精准算計的,也為之設置了理性邊界,似乎可以在這個邊界範圍內開展活動。但隨著時間推移,事情到後來就走樣了。

  當年在越南就是這樣。一開始是派軍事顧問,然後搞特種戰爭,再搞局部戰爭,繼而掉入“越戰泥潭”,最後被迫灰溜溜地撤走。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也是類似。如今在烏克蘭局勢中,美國似乎也正在面臨“使命偏離”的危險。

  相比出現什麼樣的“使命偏離”,更值得追問的一個問題是,美國歷史上為什麼反複出現“使命偏離”現象?這并不是偶然,而是有著某種內生的必然性。

  第一,美國追求的全球目標一直是霸權。通常來說,美國為自己設定了一個無所不包的標准,這種標准通常意味著“沒有邊界,沒有底綫”,只有一個模糊的目標,走著走著不對頭了回過頭看,就自然只能說是“使命偏離”了。從更具體的實踐看,基於霸權需求,它都傾向於扶持當地一個對自己死心塌地的“工具”。歷史經驗無數次證明,這類人或勢力在當地很多時候屬於能力有限或者缺乏民意基礎。由他們當“代理人”來執行美國“使命”,發生“偏離”就變得不可避免。這是結構性的問題。

  第二,美國國內以兩黨政治為特征的政治結構,外交為了服務內政不得不越來越明顯地脫離外交的基本規律,都導致“使命偏離”的風險顯著上升。理論上說,美國曾有“兩黨止於兩洋”的說法,即兩黨政治鬥爭僅限於國內,對外不把它作為政治鬥爭的工具,那樣的話不管哪個黨執政,對外政策方面可以保持大體一致。但從冷戰後期尤其冷戰結束以來,美國外交越來越成為國內政治鬥爭的工具,再難以擁有一個長期的美國對外目標。最終的結果,就是在某種意義上美國已經沒有辦法保持對外戰略的持續穩定。這樣一來,也很容易出現“使命偏離”。

  第三,美國涉及軍事幹涉、軍事援助等的對外戰略,背後有一個很強的驅動力量,就是軍工集團利益。希望對外更多地賣軍火、賣武器裝備,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會聚焦於武力的使用,聚焦於沒有矛盾也要制造矛盾以便形成“需求”。基於利益驅動,不是考慮解決實際問題而是想方設法賣貴的、利潤高的,有這麼多大概率導致“使命偏離”的因素存在,那麼“使命偏離”也就成為必然出現的事。

  英文裡有一個詞叫“self-defeating”(自我挫敗),“使命偏離”某種程度上正是美國霸權走向自我挫敗的一個具體表現。盡管有美國學者認識到這個問題,但“知易行難”,“使命偏離”永遠伴隨著中國俗語所說的“撞了南墻也不回頭”,將在大國興衰歷史上寫下獨特的一筆。

  (作者系複旦大學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主任)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