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美學者文章:極端天氣加劇糧食供應危機
http://www.CRNTT.com   2022-09-05 17:45:27


  中評社北京9月5日電/據參考消息網報道,香港亞洲時報網站8月29日刊登題為《隨著氣溫升高,食品不安全加劇》的文章,作者是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外交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阿夫欣·穆拉維。全文摘編如下:

  咖啡是僅次於原油的全球第二大貿易商品,它構成一個價值4660億美元的產業。咖啡是杯子裡的全球化。

  但咖啡并不孤單。我們的食物系統是由一個把遍布海洋和大陸的供應網連接起來的世界構成的,這些供應網將地中海橄欖油、加州杏仁、烏克蘭小麥以及印度大米、西非可可、巴西大豆帶到世界各地的市場。我們的食物生態系統是持續的全球化,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從未見過的豐富食物。

  全球化帶來的同樣豐富的東西也有另一面:突然的混亂可能造成嚴重破壞,導致糧食供應無保障和大規模饑餓。在過去兩年半的時間裡,我們經歷了三大破壞性事件:新冠肺炎疫情、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及最近從美國西海岸到歐洲和中國的持續幹旱和歷史性熱浪。

  從長遠來看,由氣溫上升推動的後一個問題可能最具破壞性。想想今天歐洲的災難吧。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和意大利最近都遭遇了歷史性的熱浪和五個世紀前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幹旱。這一連串的高溫幹旱使得河流水位下降,農作物枯萎,電網負荷過重,制造業放緩。

  河流水位下降意味著水電不足。鑒於天然氣價格的迅速上漲,對歐洲的能源基礎設施來說,水力發電能力減弱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時刻。德國正在使用更多煤炭——污染最嚴重的化石燃料——過日子。然而,河流水位下降甚至導致煤炭使用複雜化:在萊茵河上運煤的船只陷入癱瘓。

  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相比,歐洲各國政府擁有更深層次的緩衝機制和更有力的供應鏈保障。雖然目前的混亂將使人們痛苦,但我們不會看到大規模的糧食供應無保障或饑餓。非洲之角的情況并非如此。40年來最嚴重的幹旱使索馬裡、肯尼亞和埃塞俄比亞的大約1800萬人難以找到足够的食物,數千萬人面臨不同程度的糧食無保障。我們正在目睹一場人道主義災難的展開,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我們的糧食系統在過去兩年半中受到的外部衝擊。非洲之角是氣候-食物關系的一個生動例子。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