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開拓中國特色金融發展新境界
http://www.CRNTT.com   2022-10-14 08:33:46


  中評社北京10月14日電/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資源配置和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金融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就金融改革、金融開放、金融發展、金融安全等問題發表重要講話,對做好金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何德旭文章表示,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金融發展的重要論述內涵豐富、思想深刻,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做好新時代金融工作、推動中國金融高質量發展、開拓中國特色金融發展新境界奠定了堅實理論基礎、提供了根本遵循。
  
  把握好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宗旨
  
  文章稱,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財富之源。中國在經濟發展上創造了世界奇跡,製造業規模居全球首位,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世界第一,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經濟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兩者共生共榮。振興實體經濟,必須處理好實體經濟和金融的關係,要吸取一些西方國家經濟“脫實向虛”的教訓,不斷壯大實體經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要求金融要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提升服務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多樣化的金融需求。
  
  企業是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的政策基點要放在企業特別是實體經濟企業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更加注意尊重市場規律、堅持精準支持,選擇那些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方向、主業相對集中於實體經濟、技術先進、產品有市場、暫時遇到困難的民營企業重點支持。”在推動實體經濟企業發展的實踐中,改進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小微企業聯繫千家萬戶,是推動創新、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針對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突出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積極發展普惠金融,大力支持小微企業、“三農”和精準脫貧等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著力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近年來,金融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在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上取得了顯著成效。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創設了直達實體經濟的創新貨幣政策工具,實現了對實體經濟的精準支持。立足新發展階段,中國金融系統要持續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堅定企業發展信心,為小微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推動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需在建設普惠金融體系上切實發力。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發展普惠金融,目的就是要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滿意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特別是要讓農民、小微企業、城鎮低收入人群、貧困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及時獲取價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務。當前,普惠金融服務尚不均衡,普惠金融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相關法律法規體系有待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商業可持續性也有待提升。立足新發展階段,需通過推動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拓寬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顯著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尤其是服務小微企業的能力和水平。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建設普惠金融體系”要求,深化普惠金融理論研究,提高全社會對普惠金融的理解與認識水平,更好推動普惠金融發展;要構建和完善普惠金融法律法規體系,明確政府部門、金融管理部門、金融機構、社會各界推動普惠金融發展的具體職責,出台相關的財稅支持政策和監管措施;要大力推動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完善數字金融基礎設施,開展數字金融產品、經營模式和業務流程創新,降低金融服務成本,提高金融服務效率,特別是要注重彌合“數字鴻溝”,切實維護金融消費者權益;要加強普惠金融監管,有效防範數字普惠金融風險。
  
  實現綠色發展是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要加大對綠色發展的金融支持。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發展綠色金融,要求完善綠色低碳政策和市場體系,完善能源“雙控”制度,完善有利於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價格、金融、土地、政府採購等政策,加快推進碳排放權交易。綠色金融作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是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築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項目運營、風險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務,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一環。近年來,中國綠色金融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發展時間尚短,仍處於探索階段,還需要進一步理順綠色金融發展過程中政府與市場、供給與需求、政策性與商業性、激勵與約束等方面的關係。對此,一是要做好綠色金融頂層設計,加大金融支持綠色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綠色轉型的力度,要站在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體經濟發展的大局,進行系統謀劃。二是要完善綠色金融政策支持體系,健全綠色金融政策法規,明確綠色金融範疇、基本原則、發展目標和要求、保障措施等,完善相關標準和激勵約束機制,促進綠色金融市場健康規範發展。三是要健全綠色金融產品與市場體系,鼓勵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等相關產品創新,引導更多資金投向綠色低碳產業、生態建設、污染治理等領域。四是要完善綠色金融配套服務與管理機制,完善環境信息披露法律法規和管理辦法,促進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
  
  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
  
  文章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度重視金融工作和金融安全,推動金融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金融成為資源配置和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強調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金融監管,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安全和穩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基礎性制度”“維護金融安全,是關係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件帶有戰略性、根本性的大事”“必須充分認識金融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實把維護金融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一件大事,扎扎實實把金融工作做好”。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金融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金融改革發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金融業保持快速發展,金融產品日益豐富,金融服務普惠性增強,金融改革有序推進,金融體系不斷完善,金融監管得到改進,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的能力增強。
  
  前一階段,我們有效處置了影子銀行風險、互聯網金融風險。同時也要看到,中國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產品體系尚不完善,防範化解金融風險能力有待提高,中國金融業的市場結構、經營理念、創新能力、服務水平還不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諸多矛盾和問題仍然突出,新的風險仍在發生,“黑天鵝”“灰犀牛”事件不斷。有的是長期累積的結果,前期風險仍要消化;有的是源於監管能力和制度缺陷,金融監管能力和水平不適應新的要求;有的是由於借債人野蠻行為,一些大企業盲目衝動,非理性多元化擴張,過度依賴金融杠杆,產業資本過度進入金融行業。下一階段,要抓住完善金融服務、防範金融風險這個重點,推動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築牢金融安全網,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繼續按照穩定大局、統籌協調、分類施策、精準拆彈的基本方針,抓好風險處置工作。
  
  要堅持底線思維,堅持問題導向,深刻認識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把主動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存在的金融風險點,我們一定要胸中有數,增強風險防範意識,未雨綢繆,密切監測,準確預判,有效防範”“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維護金融安全,要在全面做好金融工作基礎上,著力深化金融改革,加強金融監管,科學防範風險,強化安全能力建設,不斷提高金融業競爭能力、抗風險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
  
  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防範化解風險。我們要的發展是安全發展、高質量發展,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長期來看,發展和安全是辯證統一的,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就是最大的安全。從宏觀層面上看,需平衡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係,強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逆周期調節作用,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注重在穩增長的基礎上防風險。具體到金融領域,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需統籌好金融發展和金融安全。既要防止過度追求金融自身發展而侵蝕金融安全基礎,又要防止過度追求金融安全而形成對金融發展的抑制,削弱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一方面,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是防範化解風險的基礎,需通過優化結構、擴大服務覆蓋面、提高服務實體經濟效率來夯實金融安全的根基;另一方面,有效維護金融安全、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也能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提供良好、穩定的發展環境。
  
  對此,要進一步優化金融業的市場結構,用好金融這個資源配置和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夯實有利於金融安全的市場結構基礎;要加快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金融業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國產化,健全風險監測預警和早期干預機制,加強金融基礎設施的統籌監管和互聯互通,推進金融業綜合統計和監管信息共享;要以強化金融監管為重點,加快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制度建設,加強功能監管,更加重視行為監管,確保風險防控耳聰目明,形成金融發展和監管強大合力,補齊監管短板,避免監管空白;要加強制度建設,完善金融從業人員、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運行、金融治理、金融監管、金融調控的制度體系,規範金融運行。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