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反對“脫鈎”,互利共贏是中歐合作的主基調
http://www.CRNTT.com   2022-10-14 10:09:29


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10月14日電/據海外網報道,10月13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例行記者會上談到中德合作時表示,兩國深度參與對方發展并均從中受益,雙方應以務實態度積極推動兩國互利合作,更好地造福兩國和兩國人民。這番表態給那些鼓吹“脫鈎斷鏈”的人好好上了一課。

  中德、中歐合作是近期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的高頻詞。10月12日,毛寧積極評價德國總理朔爾茨等人反對“脫鈎”的表態。朔爾茨日前明確表示支持全球化,稱“脫鈎”是完全錯誤的道路,德國必須與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開展貿易。朔爾茨此時這番表態來得及時且必要。當前美國大肆鼓吹“脫鈎斷鏈”,歐洲內部一些人也隨之起舞,甚至德國內部也出現了“不要過於依賴對華的貿易”的雜音,朔爾茨反對“脫鈎”的表態送上了一劑“清醒劑”。

  作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國與德國之間的經貿合作是互利共贏、相互成就。德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早在華開辦合資企業、最早對華開展科技合作的西方發達國家之一,如今中德之間一天的貿易額就相當於建交之初全年的2倍多,中國已連續6年成為德國最大貿易夥伴,德國則連續47年成為中國在歐洲的最大貿易夥伴。目前,5000多家德國企業在華投資興業,2000多家中資企業在德生產經營。中德兩國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對華出口為德國創造近百萬個就業崗位,在華德企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參與者和受益者,經貿合作為兩國企業和人民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紅利。

  以價值觀決定遠近親疏、將正常的經貿關系政治化,“脫鈎論”者破壞的將是中德無數普通家庭的生活、德國自身經濟的繁榮。德國伊福經濟研究所(Ifo)今年8月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如果德國和中國發生貿易戰,德方的經濟損失將是英國脫歐帶來損失的6倍。如果德國企業將生產鏈全面遷回德國,德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將下跌幾乎10%。《法蘭克福匯報》的報道說,中國早已成為德國不可或缺的供應商。德國工業所需的稀土和其他金屬,有70%來自中國。46%的德國企業依賴於來自中國供貨商。換句話說,一旦中國停止供貨,德國將有半數企業不得不停產。無數的數據和事實一次次證明:任何“脫鈎斷鏈”的行為帶來的影響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中德經貿合作是中歐經貿合作的一個縮影。2021年,中歐貿易額首次突破8000億美元,雙向投資規模累計超過了2700億美元。今年1至8月,中歐貿易總額為5752.2億美元,同比增長8.8%。歐盟對華投資74.5億美元,同比增長121.5%。這樣的合作成果充分證明,中歐雙方是彼此的機遇而不是挑戰,互利共贏始終是中歐合作的主基調。歐盟委員會負責經濟事務的執行副主席東布羅夫斯基斯日前也說了句大實話:與中國“脫鈎”不是歐盟企業的選項,歐中貿易關系需要更多的平衡和互惠,歐盟應繼續以務實的態度與中國接觸。<nextpage>

  在當前世界經濟形勢低迷的背景下,堅持開放合作、增強經貿聯系,有利於中歐雙方,也有利於世界經濟複蘇。中歐要做促進共同發展的兩大市場,以中歐開放合作推進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