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林毅夫:新結構經濟學新見解例說
http://www.CRNTT.com   2022-10-26 08:33:37


 
  投資的潮湧現象

  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創新、產業升級處於國際技術前沿和產業鏈的內部,在資本積累、產業升級的過程中,很容易形成共識,認為應該進入到資本更密集的產業,許多人同時看好一個產業,投資就蜂擁而入。這樣容易導致產能過剩。這種現象在發展中國家會發生,在發達國家中也會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末,發達國家大都看好互聯網產業,一窩蜂投資造成互聯網泡沫。在發展中國家,不僅是互聯網這種新的產業會造成一窩蜂的投資,在利用後來者優勢升級到許多新的符合比較優勢的產業時,可能大家都看好,同時湧入,造成宏觀的波動。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在投資的時候,預算約束要硬,投資應該有一定自己的資金投入,不能全部都是銀行貸款或股市融資等外源資金;其次政府應該提供一些信息,讓投資者知道這個產業的市場有多大,現在投資的情形怎樣,會不會造成過剩的情形,等等。這對發展中國家宏觀政策和政府的作用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經濟開放:好還是不好

  很多發展中國家開放後經濟發展,並未取得類似二戰後13個成功經濟體那樣的持續高速增長,反而績效表現更差。這是因為這些發展中國家在開放之前存在很多扭曲,而扭曲之所以存在,是由於許多開放前政府優先發展的產業違反比較優勢,其中的企業沒有自生能力。如果在開放過程中,沒有採取雙軌制,原先違背比較優勢產業的政府支持和貿易壁壘被取消,這些產業就會垮掉,而新的符合比較優勢的產業又沒有得到有效的因勢利導發展不起來,經濟表現當然就會更差。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發展快速,是因為中國採取雙軌制的方式,對沒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繼續給予轉型期的必要保護補貼,維持穩定,對符合比較優勢的產業進行因勢利導,幫助企業進入並發展。總的來說,當經濟體處於轉型階段時,對那些不符合比較優勢的產業,政府可以提供某種臨時保護;同時,對那些過去被嚴格管制和抑制但卻符合比較優勢的產業,則應放開准入,並因勢利導其發展。否則,開放可能帶來經濟的危機、停滯和去工業化。

  盧卡斯謎題

  資本為何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主流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資本稀缺,回報率高,資本應該從發達國家流到發展中國家。但盧卡斯發現,現實中資本卻從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對此現象新結構經濟學的解釋是,如果一國採取違反比較優勢的趕超戰略,為了發展不符合比較優勢的產業,政策會有很多扭曲,就會有很多尋租行為,依靠尋租獲得的財富缺乏合法性,資本不敢也不願在國內投資,而且國內投資的資本回報率低,資本就會大量外逃到發達國家。所以很多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流向發達國家,跟這個國家的發展戰略有關。

  農業對發展中國家的意義

  發展中國家的絕大多數勞動力都是在農村,依靠農業為生,農業對發展中國家非常重要。農業的發展不僅可以提高收入水平,消除貧困,也可以為國家的工業產品提供更大的市場,並且農村儲蓄的積累,也為國家的工業化提供資金。但是農業發展同樣需要在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共同作用下,因勢利導技術和產品結構按照經濟發展、比較優勢的變化不斷進行創新和轉型升級。這是因為提高農業生產力需要技術創新,也需要更多地從以糧食為主向經濟作物、農副產品、蔬菜、水果、水產品多樣化去轉型,也要不斷完善水利、電力基礎設施使新技術得以運用,完善道路交通,使增加的產量可以進入到更大的市場,避免出現“穀賤傷農”增產不增收。

  資源詛咒還是資源祝福

  一般自然資源較豐富的經濟體,經濟發展反而更差,所以被稱為“資源的詛咒”。地下資源一般都是國有的,開採必須經過政府批准,所以容易有尋租腐敗,如果資源變成腐敗的來源,就會不利於經濟發展、收入分配、社會穩定。但如果國家對資源的開發有很好的管理,資源所創造的財富就能夠進入政府財政,一部分留給下一代用,另一部分用來支持軟硬基礎設施的完善,支持產業的轉型升級。所以,資源豐富是祝福還是詛咒取決於該國資源管理方式的好壞,以及該國是否使用資源產生的財富來解決軟硬基礎設施的瓶頸,促進產業升級轉型。

  上面只是幾個新結構經濟學的視角所能帶來的理論創新機會的例子。在現在主流經濟學的各個子領域的理論都是總結於發達國家的經驗、以發達國家結構為唯一的結構或暗含結構,引進新結構經濟學的視角以後,可以產生很多新的見解。這些新的見解可以讓我們的研究能夠更好地符合發展中國家的情況,指導發展中國家的實踐。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林毅夫[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發展中國家科學院(原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