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港媒:歐洲失去理智正中美國下懷
http://www.CRNTT.com   2022-10-27 15:12:14


  中評社北京10月27日電/據參考消息網報道,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0月22日發表題為《烏克蘭戰爭:歐洲感情用事,而這正中美國下懷》的文章,作者是沈聯濤。全文摘編如下:

  隨著俄烏衝突久拖不決,我想起耶魯大學已故教授尼古拉斯·斯派克曼的論斷,“誰統治了邊緣地帶,誰就控制了歐亞大陸,誰統治了歐亞大陸,誰就控制了世界的命運”。

  盡管美國在東面受大西洋保護,在西面受太平洋保護,但主流的現實主義美國觀點卻遵循了斯派克曼的路綫,即對邊緣地帶——環繞歐亞大陸的沿海陸地——的控制意味著對歐亞大陸的控制。這解釋了美國為何如此關注烏克蘭。

  俄烏衝突是美國冷戰鬥士夢寐以求的結果。隨著西歐越來越依賴廉價的俄羅斯能源,其正在逐漸擺脫美國的影響。俄烏衝突和北溪天然氣管道遭到破壞意味著,歐洲再次完全依賴美國的防禦傘,并因此受制於美國的戰略方向。

  上周在歐洲度過的時光讓我意識到,在有關俄烏衝突的辯論中,感情是如何模糊了邏輯。

  首先,歐洲沒有結束俄烏衝突的退出戰略。在瑞士放棄中立立場後,不再有中立的歐洲代理人將交戰各方拉上談判桌。

  其次,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適得其反。歐洲家庭正在為能源支付更多費用,并因此面臨更高的通貨膨脹,而俄羅斯的出口已經恢複,經濟損失遠低於預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俄羅斯經濟今年將僅萎縮3.4%,而烏克蘭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將下降35%。<nextpage>

  第三,北約提供給烏克蘭的軍事裝備越先進,俄羅斯的反擊就越殘酷,發生核後果的風險也就越高。雙方都認為使用核武器是自殺行為,都承認可能發生意外,但都聲稱對方不敢使用核武器。這種不負責任地一步步走向升級的趨勢讓我想起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有關1986年“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災難的報告——他發現,工程師們對失敗概率的估計約為百分之一,而美國航空航天局官員卻聲稱約為十萬分之一。

  第四,隨著衰退迫在眉睫和通脹加劇,代價開始增加。一些更深思熟慮的歐洲領導人開始意識到,歐洲陷入了一場看不到盡頭的曠日持久的戰爭,而且有關他們安全問題的最終決策權已經交給了華盛頓。事實上,在捍衛一個非北約成員國即烏克蘭的主權方面,他們已經失去了決定是否結束戰爭的權力。

  第五,最大的經濟輸家是德國,這是歐洲最大的制造業國家和盈餘經濟體。與此同時,德國的“再武裝”決定喚起了其他歐洲國家的恐懼,它們還記得歐盟的計劃是讓德國與其他國家和平共處。

  因此,俄烏衝突是一場在歐亞大陸內部進行的戰爭,它將決定歐亞大陸能否決定自己的安全。

  歐亞大陸作為一個大陸塊,有足够的食物和能源供所有人使用。但是資源分配不均,地理空間因情感空間而變得複雜,鄰國為常常不合乎邏輯的宗教、種族或部落問題而戰。歐洲大陸人還記得離岸島嶼英國當年實施分而治之策略,因此沒有任何歐洲大國能够挑戰大英帝國。歷史似乎正在重演,美國也在玩同樣的游戲。

  烏克蘭今天的命運是戰鬥到底,直到最後一個烏克蘭人。到那時,將沒有任何原則可以捍衛。如果我們將這種邏輯應用於核戰爭,當一切都可能在核毀滅中消失時,捍衛自己的主權還有什麼道德價值?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