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大河景觀”看黃河
http://www.CRNTT.com   2022-11-29 19:28:37


 

  黃河流域的人類歷史和文明發展與黃河演進過程緊密相關、不可分割。歷史上,為應對黃河下游頻繁決溢、改道,人們在各地的黃河河道都建設了大量、持久的治河工程。在黃河曾流經的河北、天津、江蘇、安徽等地,至今還留有許多黃河故道及水工遺跡。黃河裹挾大量的泥沙沉積在下游流域,逐步塑造出中國最完整的大面積衝積平原——華北平原。平原上的泥沙鬆軟肥沃、適宜耕種,為農耕文明的誕生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從文化遺產的研究視角,“黃河”可以被視為“文化景觀”嗎?答案是肯定的。中華民族因黃河而生,也不斷因形就勢塑造著黃河的形態。以黃河水系串聯沿綫各類文物文化資源而形成的遺產整體,可以被視作超大規模的文化景觀。如果按照世界遺產文化景觀分類,歷史悠久、體量巨大的“黃河”,屬於“有機演進的文化景觀”;同時,黃河沿綫的文化遺產形成於多樣化的人類活動和地形地貌,構成大量文化景觀節點,涵蓋世界遺產文化景觀的各種子類型。

  黃河文化景觀展現不同時代的文化面貌

  現在,通過將黃河文化景觀作為一個整體,文化遺產工作者綜合了自然和文化兩個方面的資源,去重點歸納和描述黃河文化景觀的有機演進過程。黃河河道以自然演進為基礎,展現了自然環境受人類活動影響而發生的變化。河道所在流域內的文化演進則是伴隨河道變化而發生的流域內文化系統的演變。黃河的自然與文化演進過程以人類社會與大河之間的長期持續互動為紐帶,不可分割。

  通過考察這兩種演進過程及其長期持續互動特征,研究者將黃河文化景觀的有機演進過程分為不同又連續的發展階段,其中反映出不同時代的文化面貌。

  自舊石器時代至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是黃河文化景觀的孕育階段。在這一階段,黃河未受人工約束,下游漫流、頻繁改道。沿黃河上下誕生的諸多聚落和部族經歷了多元并立至多元一體的文化融合發展過程,湧現出法、儒、道、墨等各派學說,初步形成了秦晉、齊魯、燕趙等文化區。

  在隨後的戰國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黃河文化景觀進入了成長階段。戰國時期,各國大規模築堤,開始形成固定的黃河河道。此後,人們不斷通過築堤、固定河道的方式對黃河進行約束,以獲取更多的農墾土地。這一時期的文化面貌表現為:人員沿黃河頻繁交往交流,不同文化理念加速融合。黃河流域形成了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大一統”觀念并在治理黃河、引水灌溉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