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理解中國”國際青年學者跨學科論壇舉行
http://www.CRNTT.com   2022-12-08 10:09:08


 
  在主旨學術演講環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學教授李煥然(Prof. Dr. Harvey Lederman)以“王陽明論良知”作演講。他著重從王陽明的“良知”一詞入手,首先介紹了“良知”一詞從孟子到王陽明的概念史。他認為,王陽明的“良知”是指一種內省的認知,也與自我導向的、肉體經驗相關聯,具有普遍性。“良知”是一種自發的非刻意的反應,也是道德的源泉,是一種“源知識”。然後,李煥然教授用分析哲學的方法,以大量王陽明文本節選為例,深入解釋了“良知”一詞在陽明不同時期、不同語境中蘊含的多層面的內涵。在演講後的討論中,觀眾們就如何理解王陽明的良知,以及如何研究良知學,向演講者提出了問題。

  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文化與創意學部院長Holger Briel(霍爾格·布裡爾)教授近年來一直在觀察中國現代科幻小說的發展。在此次演講中,他對自己在中國未來主義(Sinofuturism)和中國科幻小說研究方面的成果進行了闡述。他介紹了世界科幻小說自70年代起的狀況及其核心主題,總結了中國90年代起科幻作品的發展總體趨勢與特徵。並且以兩部中國科幻代表作及其作者為例(陳楸帆《荒潮》、韓鬆《安檢》),分析了中國科幻作品中關注的核心命題,例如生態環境、文化遺產、社會流動性和包容性等。

  在論壇討論環節,國際青年學者紛紛從自己的專業和研究領域出發,表達自己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的理解。在新加坡-劍橋 CREATE 研究中心工作的德籍研究員亞歷山大·孔丁斯基博士(Dr. Aleksandar Kondinski)回顧中國一些最具全球影響力的發現,並概述由此衍生的新興文化和環境挑戰將如何對現代中國社會產生重大影響。在此基礎上,他還討論了如何開發可以同時造福中國及世界的通用數字技術和材料技術。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全球化智庫研究員、來自巴基斯坦的明竺(Zoon Ahmed Khan)討論了青年組織和個人——包括“全球青年領導者對話項目”——在幫助青年人構建共同經歷、共同敘事,共同存在以及解決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所起到的作用。她強調,將全球社群團結在一起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願景,其目的是解決全世界人民所面臨的真實和具體的問題。來自克羅地亞的北京外國語大學助理教授、外國專家高山博士(Dr. Goran ?ur?evi?)的演講以《反觀世界:漢代和羅馬鏡中的過去和未來》為題,主要圍繞當下的學者如何利用鏡子等具體的考古文物來構建關於社會考古學的知識,並且借此闡釋了漢朝和羅馬帝國的思想和理念。來自新加坡的舞蹈家林家怡(Lim Jia Yi)目前在北京舞蹈學院就讀編導方向碩士研究生。她闡述了中國的民族民間舞的性質,作為國家的“名片”,既是人民的民俗傳統,往往也能夠體現中國少數民族的文化多樣性。同時,作為新加坡第五代華人,她分享了如何通過中國舞蹈追根溯源,感受其文化浸濡給予的思想啟發。她提倡舞蹈可以作為一種超越國界的語言和文化載體,成為認識中華文明的重要路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