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http://www.CRNTT.com   2022-12-12 08:57:10


 
  (四)推動開放成為發展的必由之路,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經濟全球化雖遇到逆流,但基本趨勢不可阻擋。我們要堅定不移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在國際競爭中鍛造高質量市場主體,在開放合作中實現經濟質升量增。要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合理縮減外資准入負面清單,落實准入後國民待遇。加快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反對保護主義,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積極推動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等高水平自貿協定,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加強抗疫國際合作,共同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

  (五)推動共享成為發展的根本目的,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讓廣大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有助於提升人力資本水平,有利於擴大有效需求,暢通經濟循環。要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係,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推動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要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不掉入“福利主義”養懶漢的陷阱。要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建立生育支持政策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以高校畢業生、技能型勞動者、農民工等為重點,推動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收入分配結構。

  (六)有效統籌發展和安全,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相統一。要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築牢國家安全屏障。要在發展上多考慮安全要求,在安全上多關注發展因素,實現安全和發展同步推進。要切實維護經濟安全,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提升戰略性資源供應保障能力,維護金融穩定和安全。要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加強戰略預判和風險預警,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要完善風險防控機制,提高風險化解能力,鞏固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成果。要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以不斷壯大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為國家安全提供更為堅實的物質技術保障。

  (七)努力在更長時期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推動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不斷邁上新台階。黨中央明確提出,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在中國經濟體量明顯增大、未來發展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的情況下,祗有在更長時期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才能進一步做大做優蛋糕,使14億多人口大國的人均發展水平和生活水平逐步趕上發達國家。要實施穩健有效的宏觀調控,促使主要經濟指標長期處於合理區間,實現優化組合。要加強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和跨周期設計,充分發揮經濟潛在增長能力,實現潛在增長水平,避免經濟大起大落。要強化就業優先政策,穩定就業總量,改善就業結構,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要完善市場化的價格調控機制,綜合運用監測預警、儲備調節、預期引導、市場監管等方式,保持市場總供求基本平衡,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要統籌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跨境貿易和投融資更加活躍,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積極穩妥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必須充分發揮各方面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文章強調,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不是一時一地之舉措,而是貫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整個過程,需要持續激發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形成全國上下競相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局面和強大合力。

  (一)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範圍內暢通流動,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高標準市場體系,推動中國市場實現由大到強轉變。要提高宏觀經濟治理能力,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加強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配合,穩定和改善預期,加強國際宏觀政策協調。要加強經濟法治,切實保護產權、維護信用、公正執法、有效監管,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二)發揮好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要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完善發展目標、政策體系和考評標準,為地方發展工作提供遵循,增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協同性、整體性和有效性。要充分激發地方幹事創業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基層首創精神,鼓勵地方結合實際探索差異化發展路徑,激勵幹部敢於擔當、積極作為,促進各地比學趕超、因地制宜推動高質量發展。

  (三)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要在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共同發力,更好推動供給創造需求、需求牽引供給,提高供給和需求的適配性,實現經濟在更高水平上的動態平衡。要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夯實實體經濟基礎,突破供給約束堵點,形成更高效率的投入產出關係。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用好中國國內需求潛力巨大的優勢,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通過擴大需求支持技術更新迭代,促進新動能加快成長。

  (四)促進深化改革和完善政策協同發力。實現經濟質升量增往往面臨體制障礙和政策約束,要通過深化改革增添動力,通過完善政策釋放活力,形成共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要推動改革向更深層次挺進,圍繞暢通經濟循環深化改革,促進各項改革系統集成。要建立體現新發展理念、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政策體系,統籌發揮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就業政策、產業政策等作用,做好政策文件一致性評估工作,確保同向發力,共同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五)推動自立自強和開放合作相互促進。獨立自主是我們立黨立國的重要原則,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經濟全球化曲折前行,我們必須著力辦好自己的事,推進高水平自立自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發展的自主性安全性。同時必須牢記,封閉導致落後,閉關鎖國不可能帶來自立自強和繁榮發展。要順應和引領經濟全球化基本趨勢,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在更大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開放合作中實現自立自強和互利共贏。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