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更好統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內需
http://www.CRNTT.com   2023-01-18 08:38:44


  中評社北京1月18日電/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近日,國家層面密集出台《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十四五”擴大內需戰略實施方案》等文件,這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積極應對國內外環境變化、增強發展主動性的重大舉措。這將推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有效需求,為全面激發國內超大規模市場潛力提供有力支撐。

  光明日報發表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深圳市委黨校副教授殷倩文章表示,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紀疫情影響深遠,世界經濟復甦乏力,國際需求面臨著波動收縮或進一步加劇的風險。從國內來看,中國目前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勞動力等傳統優勢弱化,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強,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受到制約等難題。這要求我們供需兩端統籌發力,將擴大有效需求與優化供給有機結合起來,打通循環堵點、消除瓶頸制約,在更高水平上推動供需良性循環,為世界經濟注入新動力。

  文章指出,供給與需求是經濟發展的一體兩面。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是挖掘中國超大規模市場潛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治本之策。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的消費支出占GDP比重在2011—2021年間平均為53.4%,與世界銀行發布的發達國家最終消費支出占GDP比重80%以及發展中國家占70%以上的數據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統籌擴大內需戰略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把兩者統一到提升供給結構與有效需求的適配性上來,統一到挖掘中國超大規模市場潛力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上來,解決“好不好”“優不優”的問題,推動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給、消費和投資、內需和外需、自立自強和開放合作良性互動,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文章提出,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是適應經濟發展客觀趨勢的必然要求。從世界各國發展經驗看,當一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000~10000美元區間,居民消費隨收入的增長不斷加速升級,與傳統供給體系易出現錯配現象,即對個性消費、服務性消費的追求同傳統批量化、以物質產品為主的傳統供給體系錯配;對品質消費、品牌消費的追求與以低端化為主的傳統供給體系錯配。中國2021年年底人均GDP已達到1.25萬美元,這要求我們必須適應經濟發展客觀趨勢,統籌擴大內需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激發、創造新的有效需求,形成高質量供給體系正反饋,循環往復,形成擴大內需的良性動態循環。

  優化高質量產品供給,以新供給滿足新需求。要以居民消費升級形成的新需求為導向,提高高質量產品供給適應新需求的能力。2021年中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53.3%,不僅低於美國、英國、法國等發達國家水平(70%以上),也低於世界平均的水平(64.96%),適應居民新需求的服務新供給不足。因此,要適應居民消費升級形成的新需求,就必須聚焦服務性消費,擴大服務業有效供給;聚焦個性化創意消費、精準提供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新商品和服務,使新需求從願望轉化為市場實現;聚焦居民消費升級形成的品質化、品牌化新需求,著力加強標準質量品牌建設,在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實現擴大內需,帶動需求更好實現。

  優化技術供給,以新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新一輪科技革命大潮下,以新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一方面是通過科技創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運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升產品和服務的品質,並因產品適應性創造出新消費;另一方面,要通過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搶占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制高點,加快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等新經濟發展,加大新領域新賽道的投入強度,提高技術要素質量和資源配置效率,在創造新投資和新消費中不斷擴大內需,健全內需體系。

  優化制度供給,形成更高水平的供求動態平衡。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動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斷增強市場微觀主體活力。特別是占市場主體比例超過95%,創造城鎮就業超過80%的民營企業,是供給體系和需求體系的重要結合點,必須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完善產權保護、市場准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不斷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為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供制度性保障,將確保高質量供給形成正向反饋,不斷激發和創造新的有效需求,從而實現更高水平的供給需求良性循環和投資消費動態平衡。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