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http://www.CRNTT.com   2023-02-03 08:56:15


   
  現代化轉型進入關鍵階段
  
  當前,我國農業農村向現代化轉型進入關鍵階段,未來農業農村發展重點要聚焦以下環節。
  
  一是深刻把握和踐行大食物觀。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隨著生活水平和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居民食物消費結構發生顯著變化,單一的飲食結構成為過去,食物來源更為多樣和豐富。這要求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實現肉類、果蔬、乳製品、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滿足人民的營養和健康需求。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不是對耕地草原森林海洋等自然資源的無節制開發,是在生態文明建設框架下的資源高效利用,更加注重資源節約和生態保護。踐行大食物觀,需不斷完善以農村土地制度為核心的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和機制,並採用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和加工技術,實現物質需求和自然資源的平衡。
  
  二是加速重塑城鄉關係。受傳統工業化影響,我國城鄉二元結構仍然沒有完全破除,制約了經濟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城鄉收入差距是最直接的表現,雖然城鄉收入比呈現縮小趨勢,2022年城鎮與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為2.45∶1,但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絕對值仍達到29150元。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城市繁華和農村繁榮不能分割,鄉村振興戰略從本質上看,就是從戰略高度理順工農關係和城鄉關係。要徹底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意味著改變資源從農業、農村向城市以及工業的單向流動格局,實現城鄉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的雙向流動。未來要以縣域發展為中心,全面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一方面要在縣域範圍內實現農村地區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和基本公共服務提標擴面,提升鄉村價值;另一方面要優化縣域空間和產業規劃布局,加速要素雙向流動,實現以工補農、以城帶鄉,以城鎮輻射帶動農業農村走向繁榮。
  
  三是充分發揮農村集體經濟在農業農村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建設農業強國的核心任務之一。當前,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已形成多種發展形式,經營活動包括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資源使用權入股、承擔財政投入的鄉村建設項目等。各地還在進行由強村公司整合多村資源的探索,鼓勵抱團發展。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深入,集體經濟組織的經營活動延伸到規模經營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領域。總體而言,目前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已展現出強大活力,對農村經濟發展、產業興旺、農戶增收方面的作用越發明顯。要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需充分發揮農村集體經濟的重要作用。集體經濟作為公有制的實現形式之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農村經營體制統分結合的優勢,要發揮農村集體經濟“統”的功能,為共同富裕夯實基礎。
  
  2023年增長態勢不變
  
  結合2011年至2021年各產業就業人口、社會固定資本投資、農民工就業等情況,根據我國135個部門投入產出結構建立預測模型。考慮到國內國際發展態勢,用模型設定不同的模擬方案對報告結果進行簡單平均,預測2023年農業農村發展趨勢如下。
  
  經濟繼續保持增長態勢,農業拉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0.73個百分點。預測結果顯示,農業增加值持續增長,預計2023年農業增加值增速為9.8%,高於國內生產總值增速;農業增加值占比有所提高,達到8%左右,比2022年農業增加值占比略高;以主要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產業(穀物磨製品、飼料加工品、植物油加工品、糖料及糖製品、肉類加工品、水產品加工品、蔬菜水果加工品、乳製品、茶葉)增加值將繼續增長,增速為2.0%,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7%。預計2023年農產品貿易額達到3874.5億美元,同比增長15.9%,其中農產品出口額為1100億美元,同比增長11.9%;農產品進口額為2774.5億美元;農產品貿易逆差為1674.5美元,同比增長21.5%;食用油籽、食用植物油和畜產品進口額占國內農產品進口額的比重將超過60%,預計水產品進口比重將進一步增加。
  
  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續增加,預計2023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將超過4.1萬元,同比增長11.2%,其中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別為5.31萬元、2.24萬元,同比增長7.7%、11.3%。2023年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將保持增長態勢,預計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2.67萬元,同比增長8.8%;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平均消費支出分別為3.3萬元和1.72萬元,同比增長8.6%和3.4%;從居民消費支出的類別來看,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和醫療保健支出同比增長速度均超過15%。
  
  綜上,我國農業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變。
  
  多措並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需以愚公移山的志氣、滴水穿石的毅力,堅定不移保障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堅定推進農田建設和種業振興,保障糧食安全。保障糧食安全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必要條件,要繼續深入貫徹“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在保證高標準農田建設數量的同時,進一步推進高標準農田的改造提升。更新改造農田基礎設施,探索高標準農田管護模式,防止地力下降,保證“糧田”為“良田”。加強耕地質量監測與調查,推廣保護性耕作,推進耕地休養生息,著力提升耕地質量。推進種業振興一方面要持續進行種質資源的精準識別與保護,完善重要種子產品資源庫;另一方面要繼續聚焦良種繁育,有效保障良種供應,全面提升良種化水平。在技術創新上,要著力開展“卡脖子”技術攻關,力爭在前沿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加大對原始育種創新成果的保護,推動我國由種業大國向種業強國轉變。
  
  繼續優化貿易結構,保障農產品供給。完善農產品貿易戰略布局,拓寬貿易渠道,發揮區域市場的重要作用。深化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及“一帶一路”倡議國家和地區的農產品經貿關係,打造包括倉儲和物流運輸環節的貿易全鏈條,不斷拓展農產品貿易空間。在進口方面,要拓寬進口渠道,推動農產品進口市場多元化,以分散風險,避免供應鏈斷裂,保障重要農產品供給。在出口方面,要培育農產品國際競爭優勢,提升農產品貿易條件。通過推動生產規模化、標準化,不斷提升農產品質量。要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提供公共服務支持企業打造農產品品牌並進行國際營銷,以質量為基礎,以品牌為引領,推動優勢農產品出口,不斷開拓國際市場,拓展增值空間,增強我國農業在全球競爭中的市場影響力。
  
  立足農業高質量發展,大力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實踐證明,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夠通過擴大生產規模和規範作業促進先進農業綠色技術的使用。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需切實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有效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更好發揮農業社會化服務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一要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服務水平,通過加大農業投入科技含量、提升農民專業素養以及建設農業基礎服務站點等方式為農業提供更加先進和多元化的服務模式。二要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質量,增強農戶參與社會化服務的積極性,使廣大農戶既能參與農業生產過程又能保證農業生產效率。三要持續加強對農村地區的金融投入,農業社會化服務旨在為廣大農民在生產過程中提供高效的服務。為保證農業社會化服務質量,應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撐,確保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健康發展。
  
  加大數字鄉村建設投入,完善商品服務網絡體系。數字鄉村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因此,一要加大數字鄉村建設投入力度,提升鄉村信息基礎設施。保障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需加大基礎設施投入,信息基礎設施是其中的重要內容。迫切需要補齊鄉村信息基礎設施短板,建立和完善鄉村信息化服務體系,加快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同時,加強農民互聯網能力教育培訓,推進數字普惠金融和土地流轉等活動的線上交易,拓展數字技術在農業農村領域的應用場景。二要構建高效的現代商品服務網絡體系。搭建農村物流信息平台,以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為核心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促進供應鏈全流程體系信息化、可視化,降低配送損耗及成本,降低流通環節產生的交易成本,避免要素配置和產品流通的效率損失。
  
  促進非農就業和返鄉創業,保障收入持續穩步增長。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條件。一方面,應繼續穩步推進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加大對農民特別是脫貧農戶的技能培訓力度,強化就業指導服務,促進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另一方面,應創造條件促進返鄉創業,扭轉城鄉之間要素單向流動的格局。目前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人員超過1000萬人。通過吸引創業人才、強化創業服務、建設創業園區,以及土地、稅收優惠支持等手段,促進返鄉創業。除保證經營淨收入和工資性收入的增長,還要促進農村居民財產淨收入和轉移淨收入的增長。需提升農村居民財產淨收入水平,落實農業農村各項補貼政策,保障收入持續穩步增長。
  
  繼續深化農村改革,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要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共同富裕目標,需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一是繼續深化農村改革。完善農村經營制度,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並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把強化集體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實現農民集體成員權利同激活資源要素統一起來,搞好農村集體資源資產的權利分置和權能完善,讓廣大農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二是提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能力,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加大財政支持,多部門聯手對農村集體經濟活動實施稅收優惠。一方面,切實減免農村集體資產轉移和變更時涉及的增值稅和所得稅,以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過程中的稅費,並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負擔的公益性、福利性開支和社會保障支出實施稅收抵扣政策,保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輕裝上陣。另一方面,加大創新金融支持政策,提高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資金融通能力。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農村發展研究院、經濟日報社中國經濟趨勢研究院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