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二七大罷工百周年,上海學界召開紀念研討會
http://www.CRNTT.com   2023-02-08 15:01:33


  中評社北京2月8日電/據澎湃新聞報導,1923年2月4日至7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京漢鐵路工人為爭取成立總工會的自由和工人階級的政治權利,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舉行了震驚中外的二七大罷工。這次罷工以鄭州京漢鐵路總工會為中心,北起長辛店,南至漢口,使長達兩千多裡的京漢鐵路癱瘓,掀起了中國工人運動的高潮,施洋、林祥謙等52位先烈在這次罷工中英勇犧牲。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是中國乃至世界勞工史上一次著名的鬥爭,因“二七慘案”的發生,被稱為二七大罷工。

  2023年2月7日,在二七大罷工迎來100周年之際,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現代史研究室和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舊址陳列館聯合召開了“紀念二七大罷工100周年”線上學術研討會,來自高校研究所、總工會系統和博物館方的30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

  中國工運在中共成立後取得了幾何式躍升

  作為本次研討會的召集人,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馬軍在致辭中,回憶了自己在1977年觀看電影《風暴》的感受。這部拍攝於1959年、描述二七大罷工的影片,裡面工人的窮苦生活,流氓、軍閥的蠻橫,和帝國主義者的狡詐,以及最後對工人的血腥鎮壓,讓年僅8歲的馬軍,著實感到壓抑,“祗有在領略施洋大律師的瀟灑風度時才稍有舒展。”

  2021年7月1日,是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的紀念日。當天下午,馬軍組織了研究室同仁和部分研究生在所會議室重溫了這部影片,年輕人都看得津津有味。那時,他就設想,一定要在“二七”百年之際召開一次學術會議,以促進社會性、教育性和學術性的結合。於是,有了這次與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舊址陳列館聯合召開的紀念研討會,發出了上海學界的聲音。

  馬軍表示,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成立以後,就把推動中國工人運動作為自己最主要的工作,為此成立了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積極領導全國範圍內的工人運動,而二七大罷工就是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的一項重要成就。

  中國工人階級自誕生以後,就蒙受了中外反動勢力的長期壓榨和欺辱,其工作環境之惡劣、生活條件之艱苦、人格侮辱之嚴重,可以說是舉世罕有。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成立以後,打出了“勞工神聖”的旗號,在工人群眾中廣泛開展了艱苦、扎實的思想灌輸,從而在短短的數年中就有了幾何式的躍升,徹底完成了中國工運從自在階段到自為階段的偉大轉變。以上海為例,1925年五卅運動時期策動了數十萬工人的總同盟罷工,到1927年又指揮工人積極分子發動了三次武裝起義,拿下了除租界以外的整個城市,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馬軍表示,這些成就的取得,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中國共產黨貼合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基本心聲,將自身的政治運動與廣大勞苦大眾的遭遇、苦難和需求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做大眾的代言人,做工人的先鋒隊,由此便迸發出了巨大的能量。

  學者、總工會、博物館三方視角互動,拓展工運史研究

  本次研討會共有8位專家學者發表了報告,按照報告人所在單位類別大體分為三類。

  學者部分,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生陸軼雋的《書寫即戰場:以馬超俊、鄧中夏各自工運著作對“二七”罷工的分析為例》,將國民黨層面對二七大罷工的參與和書寫,納入到考察範圍,揭示了二七大罷工複雜的歷史背景。與前者相聯動,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後徐遲的《英國外交檔案中所見二七罷工史料——兼談早期工運史的史料拓展》,挖掘了英國外交檔案中有關二七大罷工的史料,提供了在這場具有世界意義的大罷工中,英國一派勢力的視角。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室研究員李志茗的《從律師到烈士:施洋就義及其反響》,通過第一手的考察,翔實而生動地再現了施洋烈士的一生及後世對其的紀念性活動,豐富了電影《風暴》之外的施洋形象。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現代史研究室副研究員段煉的《談談近年來上海版的若干工運史著作》,特別提到1949年後的上海工人運動,資料豐富,但是相關研究卻相對薄弱,是未來研究的一塊“富礦”。

  其次是來自總工會系統的報告。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劉鐘美的《中國工運史學者口述史的那些人和事兒》,在回憶中,提醒注意搶救性發掘和整理工運史學者的口述資料的急迫性。勞動報社崔校軍以《<勞動報>今昔》為題,介紹了《勞動報》的發展歷程以及在中國工人運動史和現當代工人生活工作中所發揮的作用。

  最後是來自博物館界別的報告。長辛店二七紀念館館長劉德華、上海市靜安區文物史料館館長朱潤分別介紹了長辛店二七紀念館和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舊址陳列館的由來和現狀,讓與會者身臨其境地回到了歷史現場。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現代史研究室江文君作評述性總結。

  與會專家學者表示,在新時代,在前輩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如何運用嶄新的研究方法,如何採用高效的數字技術,如何拓展新的考察空間,如何與其他單位的工運史學者相呼應,如何與海外中國工運史學者相交流,這些問題亟待解決。以此研討會為契機,向百年前死難的二七烈士們致哀致敬的同時,工運史研究者將勠力同心、貢獻智慧,研究好中國工人運動史。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