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保持糧食安全戰略定力
http://www.CRNTT.com   2023-03-11 08:57:36


  中評社北京3月11日電/今年全國兩會上,糧食問題再次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糧食問題之所以“熱”,是因為關係中國14億多人的吃飯問題。在國際環境日趨複雜的情況下,要端牢中國人的飯碗,確保消費者吃得飽、吃得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國必須冷靜對待糧食問題,保持糧食安全戰略定力,穩中求進,積極作為,把糧食產量產能一起抓,確保今年糧食產量繼續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為全年糧食保供穩價奠定基礎,為全年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提供重要支撐。
  
  糧食穩產增收是保障物價平穩運行的“壓艙石”。2022年,在國際環境風高浪急和國內面臨多重超預期因素衝擊的情況下,在中央、地方和廣大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糧食高位增產,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產量創新高,為國內物價持續平穩運行奠定了基礎。2022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單月漲幅始終沒超過3%,全年漲幅衹有2%,與國際高通脹形成鮮明對比。
  
  目前,我國糧食安全總體形勢較好,有能力、有底氣、有條件應對外部衝擊,但糧食結構性矛盾仍然比較突出。從品種結構看,我國已經實現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玉米已經連續兩年增產,但隨著飼料用糧和工業用糧需求增加,玉米供需仍然偏緊;去年大豆、油料自給率分別提升了3%和1.6%,但仍然比較低。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穩定面積、攻克單產、力爭糧食多增產,特別提出要實施玉米單產提升工程,繼續實施大豆油料產能提升工程,加力擴種大豆油料。這將有助於進一步改善玉米供需關係,提高大豆油料自給率。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穩定和擴大糧食播種面積是實現糧食穩產增產的基礎。堅持藏糧於地戰略,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守護管好高標準農田,真正把“糧田”變成良田。要通過加強黑土地保護和坡耕地綜合治理,強化乾旱半乾旱耕地、紅黃壤耕地產能提升技術攻關,持續推動由主要治理鹽碱地適應作物向更多選育耐鹽碱植物適應鹽碱地轉變,不斷挖掘現有耕地潛力,將符合條件的鹽碱地等後備資源適度有序地開發為耕地。
  
  穩糧增產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受環境資源的雙重約束,糧食增產難度越來越大,科技進步能夠有效破除環境資源約束。2022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2.4%,核心種源和新品種培育、底盤技術、丘陵農機等領域都取得了階段性突破。在諸多農業科技中,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超過45%。未來要強化科技和農業裝備支撐,加快種業、農機等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加強農作物病蟲害科學防控,創新農技推廣服務方式,推動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5G等新型信息技術與農業深度融合,為糧食增產插上科技的翅膀,讓更多農民挑上“金扁擔”。
  
  糧食比較效益偏低,市場波動風險大。保障糧食安全,不能完全依靠市場調節,也要發揮好政府作用。要實現糧食增產的目標,一定要加大糧食生產扶持力度。健全“價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的農民種糧收益保障,讓農民種糧有錢賺,引導農民多種糧種好糧;完善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加大對產糧大縣獎勵力度,讓主產區種糧不吃虧,調動主產區重農抓糧積極性。
  
  糧食是一種特殊商品,易受國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加劇糧食波動風險。要以糧食保供穩價為目標,增強糧食收儲調控能力。強化產銷銜接,確保糧食產得出、賣得好;加強糧食儲備和應急保障能力建設,確保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糧食供應不斷檔不脫銷;增強全球糧食供應鏈管理能力,確保糧食買得到、運得進。樹立增產與減損並重的理念,推進全鏈條節糧減損,實現糧食“綠色增產”,增加糧食有效供給。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慧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