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智”城市“慧”生活
http://www.CRNTT.com   2023-03-11 13:33:18


 
  當城市“生命體征”有了“監測大腦”

  走進位於成都市青羊區的智慧蓉城城管城運分中心,一塊大屏幕上呈現出整個城市運行的各類數據,照明系統、橋梁安全監測系統……這裡發揮著綜合指揮調度、城市管理體征監測、城市管理數據匯聚等功能,可以說,是一個城市“生命體征”的“監測大腦”。

  成都市城市管理數字化監督管理中心主任葉志俊告訴記者,該中心目前已經接入城管行業16個業務管理系統,匯聚9大類393.4億條數據,成為城市管理的運轉中樞。

  尤其是,該中心探索出了一種基於城市生命體的聯動管理模式,提出了城市管理體征指數,以不同的分數和顔色反映城市的體征狀態。當城市“身體”出現一些問題,這個“體溫計”就會顯示報警。

  而這背後,是一整套城市“生命體征”標準指數的不斷打磨確立。記者瞭解到,城市“生命體征”由安全、整潔、有序、便民四個維度共387項指標構成,通過一塊大屏幕,可以實時查看整個城市的整體管理運行情況。“比如,今天的城市體征指數顯示為91分,說明城市管理體征處於標準狀態,整體運行正常。但是,具體的‘有序維度’指數為84分,扣分較多,點開可以追溯原因,發現‘城市街面有序’‘臨街建築有序’等指標均有扣分,尤其是‘共享單車亂停放’扣分最多,方便我們及時加強相關方面的治理和改進。”葉志俊說。

  路燈感應系統可以自動調節照明亮度,智慧化平台可以及時收集回應群眾訴求……作為智慧蓉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智慧城管的建設不僅有效增強了城市管理信息化、精細化水平,還實現了城市管理問題主動發現、快速響應。

  2022年9月5日12時52分,四川瀘定縣發生6.8級地震,系統監測到地震波到達時,成都市內一座橋梁結構響應數據異常。成都市城管委立即結合系統監測數據及現場應急排查情況綜合研判,最終判斷地震未對橋梁結構產生較大影響,確保了橋梁運行安全。

  “城市是一個有機生命體,通過智慧化手段實時監測城市的健康,不僅明顯提升了問題發現和處置效率,還能真正實現‘潤物細無聲’般的城市治理。”葉志俊說。

  破解社區治理“最後一米”

  “滴滴滴……”大屏幕上顯示棗子巷15號小區獨居老人劉爺爺家的監測用電量在24小時內明顯減少,可能出現異常情況,需要關注。

  報警聲音發出後,正在值班的棗子巷社區黨委書記陳世蓉立即撥通了小區網格員的電話,網格員在十幾分鐘後趕到老人家,原來老人身體不適,一直躺在床上。網格員趕緊將老人送到醫院,避免了意外發生。

  這是去年7月成都市金牛區西安路街道智慧社區建設為獨居老人辦實事的一個縮影。記者瞭解到,為獨居老人“兜底”,在老人同意的情況下,街道通過監測日常用電預警、安裝煙感報警器、智能手環等多種智能化方式,為獨居老人“保駕護航”。

  社區是一個城市的細胞,智慧蓉城建設離不開智慧社區的打造。成都市啟動智慧蓉城建設以來,一批智慧應用也在社區積極探索中。

  走進西安路街道城市運行中心,迎面可見一塊巨大的LED屏幕,街道河流、小區院落、餐飲門店等在電子屏幕上清晰呈現出來。

  金牛區智慧治理中心主任吳明成介紹,金牛區有機融入成都全市的數據資源體系,打造支撐全區、賦能基層的城運數據底座,匯聚了人口、事件、物聯、視圖、社會行業等全區數據資源近3億條,實現數據在區內的高效流動。全區998個網格、2481個小區院落、120.31萬人口上網入圖,實現多維度人口畫像,治理力量對應匹配,做到對“院落有誰、誰管院落”心中有數。

  西安路街道辦事處主任郭止怡告訴記者,街道還結合實際情況,在智慧蓉城社區通用版本上“定制”了符合街道社區需求的應用,打造了智慧社區小平台,將社區由傳統的“管理”變為“治理”,更打通了社區治理的“最後一米”。

  郭止怡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西南路街道地處成都老城區,不僅老舊院落多,煙火氣濃厚,還聚集了多條“美食街”“好吃街”,有60多家各類小餐館。以前,餐館油煙擾民問題經常被投訴,為了從源頭化解矛盾,街道和社區經過大量走訪調研,對投訴較多的49家餐飲店實施了油煙在線監測,一旦商戶油煙超過標準,社區智慧平台就能實時報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