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西方主流叙事逐漸向非主流叙事靠近
http://www.CRNTT.com   2023-03-13 18:54:37


  中評社北京3月13日電/據澎湃新聞報道,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在3月3日發出一篇分析,對比最近發生的兩件事情。一件是美國總統拜登訪問基輔時的風光,擺出必勝的姿態,演講鏗鏘有力。另一件是德國總理朔爾茨突然造訪華盛頓,沒有隨行媒體,不舉行記者會,沒有儀式,沒有協定,只為著商討俄烏衝突的嚴峻局勢。

  兩種叙述

  俄烏開戰一年,對戰局的分析一直有兩種不同的叙述。主流叙述在西方媒體上鋪天蓋地,烏軍英勇抵抗,俄軍出師不利。以今年第一期美國《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志為例子,登出的文章講的不只是俄軍戰場上的潰敗,更聲稱失敗將造成俄羅斯的政治分裂,西方應該如何收拾殘局。非主流的叙述只能在社交平台上看到。前一陣子,著名記者赫什發表“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系美國所為的文章之後,在訪談中明白地說:俄烏戰局根本就不是主流媒體描述的那個樣子。

  非主流的叙述多半來自前五角大樓的官員或是前中央情報局(CIA)的分析家,聽衆不多,影響力也不大。他們認為普京發動“特別軍事行動”的時候,的確是低估了北約的反應,以為只用不到二十萬人馬就可以震懾基輔,并沒有真正動員人力、物力,也不想讓烏克蘭遭受太大破壞。畢竟在俄羅斯眼裡,烏克蘭還是親兄弟。俄總統普京只是擺出一個強硬姿態,逼迫基輔認真執行明斯克協議。去年4月初烏克蘭已經准備退讓,但是美國暗中阻撓,協議未能簽字,北約全力支持烏軍反擊。

  到去年夏天,俄軍軍力不足以防守占領的區域,只得後退。西方群情振奮,從官方到智庫都認定烏可以擊退俄軍,若是能進而收複克裡米亞,甚至可以逼普京下台,在俄羅斯實現政權更替。殊不知這些挫折導致俄重估局勢,意識到烏克蘭已經實質成為北約的馬前卒。從去年9月起,俄真正開始動員人力物力,戰爭目的也變成讓烏非軍事化,也就是說要真正打垮烏克蘭的軍事能力。這種性質的俄烏對抗,烏一點都占不到便宜。

  事情正在起變化<nextpage>

  這兩種叙述,在最近一個多月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主流媒體漸漸證實非主流的說法,語調也越來越悲觀,盡管拜登當局對外依然是信心滿滿的樣子。西方媒體開始報道巴赫穆特的戰局慘烈,烏軍傷亡慘重。《新聞周刊》上說,烏軍士兵在巴赫穆特存活的平均時間只有四個小時。《華盛頓郵報》甚至出現卸責的叙述,聲稱美軍顧問建議撤出巴赫穆特,覺得它的戰略意義不大,但是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堅決不肯放棄,不斷投入大量軍力;美方只得尊重烏方的軍事決定。

  當然,他們也同時聲稱俄軍為進攻巴赫穆特付出慘重代價。只是他們還是得承認,俄軍在巴赫穆特的主力是瓦格納雇傭軍團,連帶發了不少關於這一軍團的背景報道。瓦格納軍團人數的最高估計也就五萬人左右,從俄烏開戰之初就已經參戰,到現在仍然可以讓烏軍死傷慘重。至於說去年9月普京下令動員的俄軍30萬人馬仍然在訓練當中,只是偶爾送上前綫去實戰操練一下,還沒有真正投入戰鬥。

  巴赫穆特是在2014年烏東衝突爆發之後,烏克蘭苦心打造八年的防守要塞。澤連斯基不肯放棄是因為,沒有巴赫穆特,烏東戰綫難以維持。結果卻是送大量烏軍進入大悶鍋,從去年8月至今與瓦格納軍團對峙,消耗有生力量,正好符合俄方現在的目的,讓烏軍出血不止,最終達到烏克蘭的非軍事化。連主流媒體都承認[5],烏軍在巴赫穆特的損失削弱了其發動戰略反攻的能力。

  在裝備上,烏軍一樣面臨困境。原本大家以為美國的軍事工業領先全球,但是非主流叙事一再指出美國在近半個世紀對付的都是越南、伊拉克、阿富汗這樣沒有工業生產基地的對手。對付俄羅斯這種軍備大國,需要工業大動員。到目前為止,北約支持烏克蘭的武器基本來自庫存的剩餘,動用大量資源搞軍工生產,去挽救烏克蘭,得不到西方民衆支持。更何況美國雖然有高科技,但是最近二三十年工廠關得太多,設備得重新添置,技工的流失也相當嚴重。現在加緊投資建設,也得幾年才能建起來。巴赫穆特戰場上,俄軍每天發射的炮彈有好幾萬發,烏軍卻只有幾千發,但是消耗量已經大大超過美國的產能,北約的庫存也剩下不多了。

  最近西方主流媒體也開始報道烏軍的炮彈不够用,北約秘書長都出面說烏軍的彈藥消耗難以維持到今年夏季。《華爾街時報》甚至說,美軍顧問為烏軍設計了一個新的訓練項目:如何節省彈藥。 從二戰開始,美軍打仗向來都是狂轟濫炸。如果不是《華爾街時報》這樣說,一般人還真是想象不到,美軍竟然會在節省彈藥方面下功夫。<nextpage>

  主流的軍事分析,依然不看好俄軍的反攻。主要的依據是兩點:其一,俄軍動員的那些新兵直接參與反攻,經驗不足;其二,俄烏之戰顯露俄軍的指揮系統存在嚴重問題,短時間內難以改變。這也是很難得看到的美國軍事分析家,不是從人力、軍力上去分析敵我的優劣,而是將獲勝的希望寄托於對手的經驗不足與指揮失誤。

  偏離現實的計算

  從總體的戰略因素來看,烏克蘭同樣處於極為不利的位置。俄軍的戰略轟炸,正在摧毀烏境內的基礎設施,特別是能源供應。剛開戰的時候,俄軍不願意下狠手進行這種戰略轟炸,西方分析人士還覺得不可思議。到去年10月初,克裡米亞大橋爆炸,此後俄軍的導彈襲擊重創了烏克蘭境內的基礎設施。

  另一方面,根據美國智庫布魯金斯最近在《華盛頓郵報》公布的數據:開戰以來烏政府在財政上的支出是收入的兩倍多;年通漲率超過25%;出口總值降到戰前的一半左右。可以說是經濟、財政都處於半癱瘓狀態,完全靠外援過活。而且人口嚴重流失,800萬人逃往歐洲,近300萬人流向俄羅斯。戰前烏克蘭也就4000萬人口,一年之內已經走掉四分之一。境內另外還有500多萬人流離失所。<nextpage>

  相形之下,俄羅斯總人口一億四千萬。戰爭打響後出走90萬,西方媒體已經認定是人口大流失。而西方對俄祭出最嚴厲的經濟制裁一年後,盧布的匯率已經基本回到戰前的水平,俄羅斯去年經濟衰退2.2%,物價基本穩定,西方也未能徹底切斷俄羅斯的能源出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甚至估計今年的俄羅斯經濟略有增長,當然,路透社的報道認為IMF的估計過於樂觀。

  這些發展顯示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在戰略算計上偏離了實際。去年夏季烏克蘭反攻得手之後,西方出現戰略幻想,主流媒體隨之鼓呼。他們認定以烏軍作為代理人可以打敗俄軍,進而讓普京下台,讓俄羅斯發生顔色革命,甚至讓俄羅斯分裂。他們沒有算清楚俄烏雙方的實力對比,沒有想清楚其中需要的代價與投入,也沒有好好估計由此造成的戰略後果。西方主流媒體開始出現悲觀、冷靜的聲音,漸漸印證非主流叙事對人力、物力、戰略的分析,或許是建制派中有人意識到俄烏戰局正在起變化。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