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閩江:連山接海的傳奇 
http://www.CRNTT.com   2023-03-24 16:09:27


  中評社北京3月24日電/閩江,福建的母親河。在中華大地奔騰的大江大河中,閩江河流的長、流域的廣都算不得出類拔萃,閩江之名也難以望長江、黃河的項背。

  但作為全國少有的獨流入海的大河,閩江從閩贛交界的山區一路向東匯入大海。連山接海的地理環境,孕育了特色鮮明的福建江海文明,為悠久、多元、燦爛的中華文化增添了濃厚的一筆。

  近代以來,福建人在閩江出海口興辦船政,率先開眼看世界。新中國成立後,閩江成為共和國水利建設的一方試驗田。近年來,福建人治河護河用河,滔滔閩江水,愈見奔騰。

  臨江傍海

  孕育5000年福建文明

  曇石山,閩江之畔一個海拔僅26米的小土丘,在多山的福建,顯得毫不起眼。這裡地處福州閩侯人流密集的縣城近郊曇石村,但在距今5000年前,卻是閩江匯入大海的入海口。

  1954年初,曇石村村民在修築閩江防洪堤壩時,挖出了許多樣式古舊奇特的瓦罐、石器、骨器以及堆積很厚的貝殼。一時,村裡挖到“寶”的消息不脛而走。經專家多次考古認證,這是距今5000到43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存。

  走進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可以看到豐富而鮮明的江海特色。遺址廳展示的探方剖面,中間一層不是土,而是密密麻麻的各類貝殼。在大部分的墓葬坑裡,也都發現了貝類的身影,連陪葬品的陶器上都有清晰的貝紋。

  遺址還出土了一些骨器、貝器等物品。“陶釜是曇石山文化最典型、出土最多的陶器,從它的材質以及顯露出的火燒痕跡來看,揭示了曇石山人分煮分食海鮮、河鮮的飲食習慣。”曇石山博物館工作人員何麗艶說。

  歷史“碎片”可以復原出曇石山人的生活:以閩江下游為中心,先民們制陶織網、捕魚撈蝦、撿拾海貝。為了生存,他們投擲石塊、張弓射箭、追捕野獸,學會了生火熟食、陶釜煲湯、馴養豬狗。

  隨著考古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這個臨江傍海之地,就是先秦閩族的發源地,是孕育和誕生福建古文明的搖籃。

  福建,在地理上備受多山之困。武夷山脈、鷲峰山脈、仙霞山、戴雲山、博平嶺等大小山脈將八閩大地切割,成為文明發展的巨大阻礙。好在地處東南沿海,氣候濕潤多雨,豐沛的降水沿著山間穀地匯聚,蜿蜒成河,給人類繁衍聚居提供了滋養。

  發源於贛閩交界山區,奔騰500多公里後匯入東海的閩江,更是成為福建的母親河。她的干支流流經福建38個縣市,流域面積占全省陸域面積的一半,武夷山、延平、建甌、尤溪、福州等諸多歷史名城皆受惠於閩江。福建之名,便是由福州、建州(今南平建甌)兩座閩江畔的城市首字合併而來。

  以閩江為紐帶,福建人穿梭山海,孕育出農耕與海洋文明交織融合的區域文化,成為璀璨中華文化星河中極具特色的一顆明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