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探訪邊陲小鎮西藏日喀則市吉隆鎮
http://www.CRNTT.com   2023-04-02 16:40:17


  中評社香港4月2日電/拉薩往西800多公里,記者來到中尼邊陲小鎮——西藏日喀則市吉隆鎮。這裡海拔2800多米,溫潤舒適、鳥語花香,是吉隆溝的核心地帶。

  新華社報導,喜馬拉雅山脈在日喀則所屬的吉隆、聶拉木、定日、定結、亞東等縣地界打開了5條南北縱向的大裂谷,俗稱“五條溝”。最靠西的吉隆溝,是五條溝中最長的一條,從海拔4200米的吉隆縣城所在地宗嘎鎮起,經吉隆鎮一路往南,下降到海拔1800米的熱索村,吉隆溝全長約90公里。

  衹有14戶人家的熱索村,與雄偉挺立的吉隆口岸融為一體。對面就是尼泊爾,一座寬闊的水泥橋縱跨兩國界河南北,從口岸往南100多公里,便是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

  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吉隆口岸是西藏對外開放的門戶。2014年12月,吉隆雙邊性口岸開通;2017年升級為國際性口岸,對中國和尼泊爾之外的第三國人員開放。2022年3月,吉隆邊境經濟合作區獲批設立,成為中國第18個、西藏第一個國家級邊境經濟合作區。

  吉隆縣縣長、吉隆口岸管委會主任達春說,去年年底吉隆口岸恢復雙向貨物通關,今年前三個月與尼泊爾的貨物貿易快速恢復。吉隆口岸有信心讓雙邊貿易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有信心落實好國家的開放政策。

  4月1日,吉隆口岸恢復雙向人員往來。尼泊爾商人策林說,非常高興吉隆口岸恢復人員往來。

  吉隆溝自古是青藏高原腹地與南亞往來的交通要道,歷史上集“官道”“商道”等於一身。

  1990年,考古專家在吉隆縣城正北約4.5公里處的一處崖壁上,發現“大唐天竺使之銘”摩崖石刻。《吉隆縣誌》記載,這是公元658年唐朝著名外交家王玄策一行出使古印度時,途經吉隆溝留下的石刻,是迄今為止西藏已發現的漢藏文石刻中年代最早的一處。

  摩崖石刻證明吉隆溝當時就是溝通大唐、吐蕃和南亞之間的一條官方要道。2001年6月,石刻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吉隆溝自古也是一條“商道”。中科院、蘭州大學等機構和高校的研究人員對吉隆溝孔桑橋遺址內發現的炭化稻進行DNA分析,直接測年結果為公元8世紀前後,這表明在唐朝前期秈稻已向青藏高原南部傳播。

  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楊曉燕等研究人員在2022年9月發佈的論文中稱,孔桑橋遺址所處位置無法滿足秈稻種植的熱量條件,因此遺址內的秈稻是通過貿易或其他手段帶到較高海拔地區進行消費的。這一發現證實,唐蕃古道是秈稻自南亞向中國傳播的重要通道之一。

  吉隆溝見證了中國與南亞交往的千年歷史,見證了中國各民族在西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也見證了改革開放40多年來,尤其是新時代十年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今,2.19平方公里的吉隆邊合區彷彿一串珠子,沿著216國道從北到南鑲嵌在吉隆溝裡。邊合區規劃提出,到2035年要把吉隆打造成為南亞大通道的重要樞紐、西藏對外開放合作新樣板、宜居宜業宜遊的邊境生態新城等。規劃中的中尼鐵路將在吉隆設站並出境,將是中
國聯通世界的又一條國際鐵路。

  雄偉的喜馬拉雅山脈迎來了又一個充滿生機的春天。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