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暢通發展的“黃金大通道”
http://www.CRNTT.com   2023-04-06 09:10:50


  中評社北京4月6日電/作為基礎性、先導性、服務性行業,交通運輸是連接生產和消費兩端、提升供需適配效率的基礎環節。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加快建設交通強國。鐵路作為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交通運輸的關鍵性要素之一,如何推進其基礎設施高質量建設、進一步提升運輸能力等,備受社會關注。
  
  截至2022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15.5萬公里,其中高鐵4.2萬公里,今年還投產新線3000公里以上。2月份,京唐城際鐵路北京地下段線路開始施工,為抵達北京城市副中心搭建快捷通道。在“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內,我國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建設的步伐將持續加快。
  
  成績斐然的同時,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當前,我們尚處於交通大國向交通強國邁進的重要關口期,在鐵路運輸體系完善過程中,還存在東強西弱、鐵路建設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鐵路與其他交通方式銜接不緊密等問題。鐵路基礎設施建設要從國家戰略布局、社會經濟發展、民生生活需求等多角度出發,加強設施建設的精準性與有效性,兼顧近期需求與長遠發展需要,實現經濟發展與鐵路建設的“雙向奔赴”。
  
  應完善基礎設施功能,建設高效順暢的流通體系,降低物流成本,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要統籌鐵路運輸大通道、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突出固根基、強弱項、重配套,精準實施“公轉鐵”、集疏港以及鐵路專用線等補短板項目,打通“主動脈”、暢通“微循環”。
  
  優化基礎設施布局,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服務城鄉融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在補強經濟發展落後地區交通基礎設施短板的同時,錨定鄉村振興航向,以“火車一響,一通百通”助其突破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制約,加強區域基礎設施聯通,串起發展的“黃金大通道”,暢通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渠道,促進資源整合。
  
  調整基礎設施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通過高速鐵路建設形成時空收縮效應,促進生產要素流動,城市產業布局優化、產業結構轉型,擴大區域經濟集聚功能和擴散功能,提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
  
  加強基礎設施系統集成,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聚焦多式聯運方式,打通海鐵聯運無縫銜接“最後一公里”,助力廣大企業“走出去”抓訂單、促外貿,擴大國際“朋友圈”,為中外經貿往來提供有力支撐。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建宙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