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未來30年的新人口機會
http://www.CRNTT.com   2023-04-11 08:53:32


  中評社北京4月11日電/人口負增長和人口老齡化交匯,引發人口全要素與經濟社會變革交織聯動,將貫穿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全過程,需要科學認識、主動適應、積極應對。定位在現在到本世紀中葉的約30年時間,也就是人口負增長的早期階段,人口數量、結構、素質、遷移流動和分布呈現出新的人口機會。

  規模上,人口規模巨大是首要特徵

  聯合國人口理事會在《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中,對所有國家和地區進行了九個方案的人口預測,其中包括低方案、中方案、高方案。就中國而言,高方案是指中國人從現階段平均生育1.3個孩子,逐漸增加,2050年升至1.8個孩子。中方案是指在現階段基礎上緩慢提升生育率,2050年平均生育1.4個孩子,實現微弱的增長。低方案是指生育率在現階段的基礎上繼續減少,2050年降到0.9個孩子,這是一個超低生育率的警告性方案。預測結果顯示,2050年,低方案的中國人口約為12.2億人,相比現在減少約14%,中方案約為13.1億人,相比現在減少7%,高方案約為14.1億人,相比現在幾乎沒有變化。可以看出,不同方案在本世紀後半期(負增長遠期階段)和未來30年(負增長早期階段)顯現出的人口變動情況是截然不同的。這只是人口數量的變化,如果把人口結構變化也作為考量的因素,那麼不同方案間的老年人口和比例、勞動年齡人口及其比例等都將表現出巨大差距。不管怎樣,即便生育率下降速度加快,未來30年,人口規模巨大依然是我國人口發展的首要特徵,中國仍然是全球人口數量達到10億級以上的兩個國家之一。所以,“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

  結構上,老齡化社會向深度老齡社會轉型

  中國自200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10%,老年人口為1.3億人。2054年老年人口達到峰值時,老齡化水平超過40%,進入超級老齡社會,但是40%的老年人口比重並不會停止,直至2080年左右老年人口比重將達到48%以上,近半數人口為老年人口,這是中方案的預測結果。

  人口老齡化是人口整體的年齡結構變化,不能只盯著老年人口及其比重,要看全齡人口,勞動力人口、少年兒童人口都在其中,人人都在其中。

  1、勞動年齡人口縮減,但供給規模依然豐盈。從勞動力人口看,勞動年齡人口雖然在縮減,稀缺性增大,但是供給的規模依然豐盈。2011年之前,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是攀升式增長向峰值邁進的高原期;2011年以後,勞動力人口不斷減少,是從峰值向下行的高原期。現在到本世紀中葉,我國的勞動力人口從8.9億人減至6.5億人,從全球看,2050年以前,我國在任何時點上的勞動力數量規模均大於發達國家勞動力總量之和。雖然勞動力的稀缺性在增強,但是開發人力資源的機會依然存在,只是相比改革開放以來的40多年出現了弱化現象。

  2、人口負增長早期的低齡老齡化特徵顯著。未來30年間,無論是老年人口數量還是老齡化水平都會增加一倍。但是在此過程中,如果把老年人口分成60-69歲的低齡老人、70-79歲的中齡老人、80歲及以上的高齡老人來看,會發現60-69歲的低齡老人恰恰處在快速增長期,將從1.5億人增長到2.1億人,呈現低齡老齡化特徵。國家提出的促進老年人社會參與,實施漸進式的推遲法定退休年齡,最有可能成為目標群體的就是低齡老年人,並且這類人群在未來30年持續增加,給中國創造了延遲退休,開發老年人力資源,促進老年人社會參與等機會窗口期。這種機會短暫而彌足珍貴,轉瞬即逝,21世紀後半葉中國將呈現高齡老齡化特徵。

  3、“養小”為主轉向“養老”為主。2020年0-14歲少年兒童人口為2.53億人,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2.64億人,老年人口數量超過了少年兒童人口數量,少兒撫養比為28.3(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100,下同),老年撫養比為29.5,這標誌著我國社會養“老”的負擔反超養“小”的負擔,老年撫養比到2051年將增長至80左右。另外,需要特別關注的是從社會公共支出角度看,“養老”的人均支出數倍於“養小”的人均支出。所以,未來醫療保險、基本養老保險、長期照護、老年服務等一系列的公共支出會直線上漲,“養老”和“養小”的反轉,實際上會增加整個社會的公共支出。

  質量上,人力資源大國正在轉向人才資源大國

  我國是人口大國,更要向人口強國邁進。人口強國既包括人力資源的強大,更要看人才資源的持續加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健康、受教育水平得到極大改善,可以說是質的飛躍。從平均預期壽命看,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時不足68歲,現在已經達到78歲以上。從新生兒,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以及孕產婦死亡率等聯合國衡量一個國家健康狀況的核心指標可以看到,我國均低於中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可以說已經進入了健康相對較好的狀態。從受教育水平看,2021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達到57.8%,已經進入高等教育的普及階段。與改革開放初期1982年人口普查相比,我國成人文盲人口從2.3億減少到3800萬,成人文盲率從22.8%降到2.7%。從大學受教育人口看,根據教育部統計,2021年,我們受過大學教育的人口累計達到2.4億人,占總人口的17%。同樣指標在1982年時,為625萬人,僅占總人口的0.6%。短短40年間從占總人口比重不到1%增長到17%,可以說是巨大的提升。健康狀況的改善,教育的突飛猛進為我國成為人才資源大國奠定了雄厚基礎。

  空間上,人口遷移流動活躍,城鎮化水平攀升

  中國的農村人口在1995年達到最高峰值8.8億,隨後就進入負增長通道。目前,我國農村人口不到5億,而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已經超過9億,城鎮化水平超過65%。如果按照未來的規劃,2030年城鎮化水平將達到70%,2050年將達到75%-80%,農村人口還將淨減少1.7-1.8億人,城市人口將淨增加7000萬人-8000萬人。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轉化,盤活了勞動力的空間分布,同時從勞動力本身來說也改善了勞動力自身的勞動參與率和勞動生產率。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個相對封閉、要素靜止的鄉土中國正在向一個開放、要素不斷活躍的城鎮中國轉型,這個轉型對於我們國家二元體制,以及在二元體制之上所構建的社會管理、社會福利、社會治理體系都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時,也對整個國家治理以及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道路都提出雙向挑戰。

  政策上,全面轉向積極生育政策措施

  從政策上看,我國已經從緊縮型的生育政策走向積極生育政策或寬鬆型生育政策。1971年,中國開始在全國推行計劃生育,提出“晚、稀、少”生育政策,即晚婚晚育、拉開間隔生、少生。1980年,《中共中央關於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明確提出“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1984年,生育政策調整為“城鎮一孩、農村一孩半,部分人二孩,少數民族更加寬鬆”。2002年,以吉林省為開端,各省開始陸續取消生育間隔。2013年底,二孩政策放開。2015年底,全面兩孩政策放開。2021年6月,三孩政策放開。2022年10月份,在各省市自治區的積極生育政策紛紛出台的情況下,黨的二十大又明確提出要“建立生育政策支持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必將形成新一輪系統化、規劃化的生育支持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希望能夠對生育率回升產生積極作用。

  結語:抓住人口負增長早期的新人口機會,創造新人口紅利

  討論中國人口負增長,一定要區分階段性。未來30年的人口負增長變化是溫和的,但是30年之後的人口負增長變化一定是劇烈的,而100年以後的人口負增長將會更加劇烈。這個前提是依然保持1.5的生育率或1.3的超低生育率或1以下的極低生育率。所以,低生育率,尤其是超低生育率和長周期的組合絕對不容忽視,超低生育率叠加長周期那將是人類的災難。總之,我們必須認識到,一是人口負增長早期階段是溫和的,遠期階段是劇烈的。二是人口負增長的早期階段近憂較少,人口負增長的遠期階段遠慮非常大。但是,我們要從現在開始著手解決低生育率問題,要有超前意識和遠視目光。當前階段,適應很重要,既然人口負增長、人口老齡化已經常態化,就一定要先去適應,適應從積極的意義來說就是尋求機會、利用機會、開發機會的過程。要客觀認識人口轉變過程中的人口機會轉型,人口規模、結構、素質、遷移、分布變動,從來就不是國家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外在要素,而是內生要素和基礎性要素。

  展望未來,我國人口機會正在轉型。以綜合型人口機會為特點,表現為人口規模巨大、人力資源龐大、人才資源增強、人口流動活躍、長壽機會開放、生育支持政策組合的規模型、資源型、素質型、配置型、長壽型、制度型的綜合型人口機會,這是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人口基礎。但是,人口機會不會自動轉化為人口紅利,一定要有合宜的經濟社會決策機制的激發。在邁向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要依靠產業結構升級提高勞動生產率,在就業優先戰略、人才強國戰略、科教興國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等一系列國家戰略協力下,充分挖掘並利用新人口機會,創造新人口紅利,續寫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奇跡。特別是在“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過程中,如何能夠充分利用人才資源型的紅利將是非常大的挑戰。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原新(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