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來之不易的4.5%展現中國經濟韌勁與活力
http://www.CRNTT.com   2023-04-20 08:26:45


GDP所展現的,是經濟運行狀態的整體圖景,數字背後是經濟發展量和質的有機統一。
  中評社北京4月20日電/GDP同比增長4.5%!中國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數據日前公布,如何看待這張成績單,隨即成為國內外輿論場的熱議話題。

  北京日報發表評論員鄭宇飛文章分析,整體回暖趨勢延續,部分領域超出預期,這是一份來之不易的答卷。得益於疫情影響明顯消退、穩經濟政策靠前部署,自去年底中國生產和需求兩端雙雙改善,就業和物價總體穩定,經濟運行呈現企穩回升態勢。當然必須看到,外部環境依然不樂觀。世界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增大,主要經濟體通脹問題突出,金融動蕩席捲歐美銀行體系,地緣政治等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加,糧食、能源、債務多重危機同步顯現。世界銀行將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下調至1.7%,為近30年來第三低水平。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能夠頂住重重壓力,取得上述成績,顯示出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的鮮明特點。

  GDP所展現的,是經濟運行狀態的整體圖景,數字背後是經濟發展量和質的有機統一。量通常是指經濟發展的規模、速度,質通常是指經濟發展的結構、效益。量的增長為質的提升提供重要基礎,質的提升為量的增長提供持續動力。由此觀之,中國GDP一季度4.5%的同比增長明顯高於全球大多數主要經濟體,而這條獨立上揚的運行軌跡中,由點及面皆可見發展的成色。規模以上工業穩中有進,出口數據耀眼,服務業強勢復甦,其中住宿和餐飲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3.6%、11.2%……需求結構繼續改善,新動能加快成長,意味著社會生產力、國際影響力、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升,發展基礎更牢、發展質量更優、發展動力更為充沛。

  文章指出,風物長宜放眼量。從客觀規律上講,經濟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上升不是線性的,量積累到一定階段,必然轉向質的躍進。中國經濟發展也遵循了這一規律,不僅繼續保持總量擴張,且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因此,我們在關注經濟數據的同時,更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從短期表現中看到大邏輯大趨勢,研判中國經濟這艘巨輪的動能和潛力。放眼當下中國,黨中央牽頭抓總、掌舵領航,各地方結合實際、創新落實,宏觀政策、微觀政策、結構政策、科技政策、改革開放政策、區域政策、社會政策加快落地,增量政策工具謀劃推出,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措施持續加力,密集出台的紓困政策為市場主體送來“及時雨”,一系列“組合拳”都為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夯實著“定盤星”。

  “我們衹有立足自身,把國內大循環暢通起來,努力煉就百毒不侵、金剛不壞之身,才能任由國際風雲變幻,始終充滿朝氣生存和發展下去,沒有任何人能打倒我們、卡死我們!”獨特的資源禀賦,亦是中國經濟長期向好、抵禦風險的韌性所在。從需求潛力看,中國已經形成擁有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的全球最大最有潛力市場;從供給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擁有了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從人力資源看,中國擁有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達2.4億,既是人力資源大國,也是智力資源大國;從創新能力看,中國在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領域已產出一批世界級科技成果,進入了創新型國家行列……富有想象力的增長空間、充滿可能性的發展機遇,賦予我們掌握未來的底氣。

  文章認為,誠然,今天的中國經濟仍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但隨著各項政策效果持續顯現,經濟恢復的有利因素進一步增多,我們有信心在發展中不斷解決問題。繼續夯實“穩”的基本面,就要持續激發內生動力,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一方面,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供給結構與有效需求的適配性。推動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突破供給約束堵點、卡點、脆弱點,以自主可控、高質量的供給適應滿足現有需求,創造引領新的需求。另一方面,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才能讓發展經濟和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既瞄准現實問題紓困解難,又以更高的行政效率、更規範的服務管理、更完善的競爭規則,不斷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間關係,尊重和保護企業家及企業家精神,在增加企業盈利預期的同時,也會為市場注入強大確定性,讓市場主體對經濟前景有更穩定的信心。

  胸懷大局大勢,就不懼亂雲飛渡;把握有利條件,就不懼風雨兼程。中國經濟是一艘巨輪,航行路上有風平浪靜,亦有驚濤巨浪,但只要往前看、向前行,就注定能駛向更遼闊的水域,開啟更壯闊的征程。堅定信心,保持定力,我們就一定能把握新的戰略機遇,高質量發展的腳步一定會更加堅實。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