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中國雙向投資 引領全球增長
http://www.CRNTT.com   2023-04-24 10:48:04


中國出口規模不斷創新高,跨國投資對中國市場的布局在加大。
  中評社北京4月24日電/據大公報報道,地緣政治局勢擾動、新冠疫情全球爆發及大國加劇博弈等不穩定因素持續加重,對全球跨國投資帶來更多不確定性。比較而言,中國具備國際競爭優勢,不但經濟增長保持較強韌勁,而且在“逆全球化”趨勢下堅持高水平開放,對外資吸引力不斷增強。面對外部不確定性,中國要加快推進高水平雙向直接投資,不僅為自身經濟注入持續的動能,而且也有利於引領全球經濟增長。

  一、中國雙向投資的發展趨勢

  一方面,外商對華外資規模持續增長,重點轉向先進制造等領域。盡管過去數年,國際局勢不平穩,但外商對華投資的規模和增速持續擴大。過去一段時期,關於中國和世界的“脫鈎論”甚囂塵上,但現實的數據恰恰相反。

  外商對華投資屢創新高

  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2020至2022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分別為1443.7億美元、1734.8億美元、1891.3億美元,連續三年創新高,中國吸引外資的競爭力持續增強。

  從貿易數據看,2020至2022年中國出口規模不斷創新高,去年達3.59萬億美元,跨國投資對中國市場的布局在加大。同時,外資對華投資的產業結構也發生變化。過去四十多年,中國憑借廉價勞動力和完善的工業制造基礎,迅速成為“世界工廠”,外資的布局集中在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但近年來外商對華投資的重點轉向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國也鼓勵外資投向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以及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優勢產業。2022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中的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比重為62.4%。

  另方面,中國加大新興國家投資,促進國際多元化布局。按照平均匯率計算,2022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18萬億美元,占全球的比重升至約18%,由此中國積累了豐富的外匯儲備以及海外投資規模。據中國商務部數據,2006至2022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流量從211.6億美元上升至1788.2億美元。中國不僅是全球重要的外資目的地,也是重要的全球對外投資來源地。<nextpage>

  從貿易數據也得到佐證。中國持續擴大出口的同時,也推動進出口貿易結構優化,抓住全球產業鏈轉移以及貿易價值鏈提升的機會窗口,從“世界工廠”加快向“世界市場”轉型。通過在全球加大對外直接投資,推進共建“一帶一路”以及區域內高水平貿易開放,從而加大在東南亞國家、墨西哥、巴西等新興國家的投資設廠,布局生產基地和科研中心,擴大中間品出口和區域內貿易規模,鞏固提升貿易份額地位和貿易競爭優勢。2013至2020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綫國家累計直接投資流量為1398.5億美元,年均增長8.6%,比同期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年均增長率高出3.4個百分點。中國加大對新興國家投資,利於拓展國際多元市場。

  二、中國高水平雙向投資的內在邏輯

  其一,中國經濟保持較強韌勁,加快推動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對外資吸引力和競爭力不斷增強。中國經濟連續四十餘年保持穩定的中高速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統計顯示,1980至2022年中國GDP實際按年增長率的平均值高達9%。即使2008至2010年和2020至2022年兩個全球經濟衰退周期,中國GDP實際增長率平均值也分別在9.9%和4.6%,遠超全球主要經濟體水平。由於中國經濟具備韌勁,因而保持對外資的吸引力。同時,中國在發達國家“逆全球化”格局下,堅持擴大對外開放,降低外資准入門檻,大幅減少外商外資負面清單,開放制造業、服務業、金融業及服務貿易等領域,為外商投融資便利化創造有利條件。從外資的角度看,中國超大的市場規模和不斷擴大開放的政策具有吸引力,離開中國市場將失去巨大的海外收入來源,而且其他國家或地區很難完全替代中國完備的制造產能和人力資本優勢。因此,許多跨國企業仍選擇將中國作為未來業務增長和創新發展的主要目的地。德國、法國等歐洲發達國家以及沙特、巴西等新興國家紛紛加大中國投資布局,深耕中國市場。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GI)此前認為,世界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度上升。截至2022年底,外商累計在華設立企業112.6萬家,過去五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年平均增長速度達6.2%。<nextpage>

  其二,地緣政治局勢發展不穩定性,國際市場不確定性增加,導致跨國投資加快調整布局。過去二十年,傳統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持續低迷。IMF統計顯示,2000至2022年美國、日本、德國的GDP實際增長平均值分別為2%、1.2%、0.7%。另外,“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發達國家近年推出多項貿易和投資限制政策,惡意打壓對手,制造貿易摩擦,國際市場不確定性增加,導致跨國企業調整布局,以此規避面對不公平政策的風險。雖然一些跨國企業試圖采取“收縮”戰略或加大產業鏈轉移,但卻被迫承受更大的投資成本。以芯片半導體行業為例,部分半導體企業連續虧損,一旦失去中國市場,將難以填補其中的巨大損失。MGI報告指出,過去三十年日益開放的世界格局為跨國公司在華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而中國仍是許多跨國企業的戰略優選。因此,不確定性背景下跨國企業愈發需要重視中國市場,面對“逆全球化”態勢,更多的中國企業加大在美洲、中東、中亞等投資布局。

  三、未來前景

  長期以來,唱衰中國經濟的論調和如今的“脫鈎論”有著相似的邏輯,即反映世界和中國之間存在的經貿增長“不平衡”。具體表現在全球大多數經濟體的增長低迷和停滯,科技和先進制造業的國際份額在下降,類似MGI此前的結論,即世界對中國的依存度在上升,而中國對世界的依存度卻在下降,更多地轉向國內消費市場。

  由世界工廠轉向世界市場<nextpage>

  理解這一結構性的變化趨勢,需要厘清背後兩大邏輯:其一,中國GDP規模已超出絕大多數發達國家,經濟總量仍持續增長,而且進出口貿易和雙向投資規模也擴大,顯示愈來愈強的國際競爭力,影響力與日俱增。多數跨國企業不僅在營收和業務增長依賴中國市場,而且在生產制造的產能方面無法尋求完全替代。其二,中國融入全球化的程度在加深,不再局限於“世界工廠”而是轉向“世界市場”。2021年中國進口占世界進口的比重近12%,連續13年穩居全球第二大進口貿易國的地位。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許多跨國企業很難脫離中國市場。因此,即使歐美小部分國家推動局部“脫鈎”或實施更多限制政策,也很難違逆全球化之大潮流,否則經濟將加速衰退。

  目前,中國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推出多項利好政策。一方面,著重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與要素市場體制機制改革,圍繞國家重大區域和重點領域,促進傳統產業升級,加快培育戰略新興產業,著力解決關鍵領域“卡脖子”問題;另一方面,致力於推進全方位高水平開放,除持續鞏固與發達國家的經貿關系外,同時將更多資源投入到東盟、“一帶一路”沿綫國家、中東地區以及墨西哥、巴西等新興國家,擴大投資布局,重點加強能源、基礎設施以及新能源等合作。

  展望未來,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將驅動中國高水平雙向直接投資邁上新台階,外商將加大中國的先進制造和高新技術布局,而中國對外投資將突出新能源、光伏等優勢領域,拓展更多海外市場。另外,隨著中國擴大金融開放,海外投資者對中國金融資產的投資也在加碼。2013至2022年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人民幣資產規模(股票+債券合計)從7438億元增長至6.65萬億元。總體看,中國仍將引領全球經濟增長,并將長期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投資目的地之一。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