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讓社會分享高端產業紅利
http://www.CRNTT.com   2023-05-22 09:34:17


  中評社北京5月22日電/據大公報報道,2023年第一季度的中國經濟數據基本都出來了。一方面,整體的GDP增長率不溫不火,5.5%的名義增速甚至低於美國的6.2%,以至於中美差距進一步擴大,中國GDP占美國的比例下跌到65%,三分之二都不到了。

  但另一方面,中國外貿繼續強勢,以人民幣計價,第一季度出口額按年增長8.4%,這個趨勢在4月份更加明顯:上升達16.8%。因為進口情況基本沒有什麼變化,出口的增長直接導致外貿順差急劇增加,1至4月,外貿順差2萬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近50%。而2022年同期,其增長幅度依然不小,達到了40%,由此可見,在疫情期間,中國的外貿形勢得益於穩定的生產鏈,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得到了有效的擴張。

  中國改革開放以後,大進大出一直是中國經濟的重要特色。中國的生產能力有目共睹,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一環。在可貿易商品的生產中,中國的生產效率一直穩步改善,產品結構也逐步提升。從早期的原材料出口為主,到後來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現在則以機電產品為主,轉型升級在出口擴張中得到了最好的檢驗。因為產品質量不行,成本不低,在國際市場上就賣不動,占不了市場份額。

  從最近兩年的出口商品中看,最突出的是中國汽車,2021年中國汽車出口突破200萬輛,超越韓國,排名世界第三;2022年突破300萬輛,超越德國,排名世界第二;今年1至4月,已經出口137萬輛,如果保持這個水平不變,今年突破400萬輛,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的出口國是板上釘釘的了。回首往昔,我還記得在德國唸書的時候,中國最早出口到德國的汽車,被德國的產品測試評為史上最差的汽車。

  今天,中國汽車出口規模占據世界第一,說明整個汽車產業已經得到了升級改造。這個過程其實是在整個經濟增長中逐步實現的。比如中國汽車產量,早就是世界第一,歐洲美國加起來也不如中國市場大。在這個市場中內捲出來的優勝者,又怎麼可能不是世界市場的佼佼者呢?同時,中國的汽車并不是一枝獨秀。實際上,中國船舶、高鐵等產品規模也是世界第一。這些大件商品的產量第一,其實代表了整個中國經濟質量的提升。經濟學者常說中國經濟需要升級改造,這種升級其實就體現在出口商品結構轉換中。<nextpage>

  但奇怪的是:今年我接觸到的企業界朋友都感嘆生意不好做。我猜想,問題可能出在財富的傳導機制上。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導致高端制造業出現了超過普通勞動密集型產業增長的勢頭。但是整個社會中,普通的勞動者就業也好,我接觸到的普通小老板的生意也好,都集中於這類“低端產業”。如果高端產業的紅利很難被全社會分享,那麼從數據上看,就會顯示消費不振,就業低迷而民間投資也不旺。

  那麼如何才能把“高端產業”紅利適當地傳導到全社會去呢?我覺得有兩個渠道需要改善和加強。

  理順資本市場 資源適當分配

  首先是資本市場需要得到發展。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勢減退,中小資本從中退出,需要尋找一個新的投資渠道。他們的原有管理者,現在很少有人能够重新掌管新興行業的發展,所以對他們來說,把資本通過資本市場注入到新產業中去,既能够保值增值,也能够促進社會繼續發展,這才是良性互動,雙贏局面。但是目前,中國資本市場存在腸梗阻,在執行這個歷史使命中不够暢順。

  其次就是政府再分配。發達經濟體比如美國德國,也是依賴於幾個高端產業在獲得巨額利潤,但是其大部分民衆并不都是高科技產業的從業人員,為什麼他們的普通老百姓也能够分享社會紅利呢?依賴於完善的社會再分配機制。這種機制,一方面是常設的,比如德國,小孩子從出生到大學,基本上都是國家負擔了養育的成本。中國現在的人口也出現了絕對下降的轉折點,學習發達經濟體,加大財政獎勵生育力度,既能够短期拉動消費,也能够長期改善增長前景。另外一方面是應對外部不確定衝擊時的保障性措施。比如在疫情期間,同樣需要關停餐廳電影院等公共場所,德國政府就立刻啓動了財政補助,幫助受衝擊的特定行業從業者渡過難關,而不是任其自生自滅。這些舉措均有值得參考之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