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提升基礎設施整體效能
http://www.CRNTT.com   2023-05-28 08:48:41


  中評社北京5月28日電/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系統集成,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基礎設施構成了現代城市和國家的重要物質基礎,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在國家發展全局中具有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作用。因此,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對保障國家安全、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綜合運輸研究所研究員宿鳳鳴文章表示,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我們對基礎設施的需求是不斷變化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包括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涉及交通、物流、能源、通信、水利、市政、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多方面,涵蓋面廣、跨領域多。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基礎設施整體水平實現了跨越式提升。同時必須認識到,中國基礎設施同國家發展和安全保障需要相比還不適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基礎設施建設系統性、聯通性、協同性有待提升,5G、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加快發展。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城市群都市圈發展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都對基礎設施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要立足國家戰略,緊緊圍繞人民需求,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發展模式,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打下堅實基礎。
  
  文章提出,統籌好發展和安全。統籌發展和安全是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的重要遵循。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伴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把握發展主動權和維護國家安全對一國發展日益重要。提升中國基礎設施同國家發展和安全保障需要的適應性,就要堅持發展和安全並重,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安全效益相統一。還要看到,作為穩投資、擴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基礎設施建設具有明顯的“乘數效應”,對增強發展動能、穩定市場預期、帶動就業和改善民生等作用突出,從中長期看,還有利於提升供給質量和效率,帶動產業轉型升級。要發揮基礎設施對經濟循環的基礎性保障作用,提升中國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穩定性和安全性,著力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要優化基礎設施布局,促升級、優結構,著力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發揮支撐保障作用。基礎設施建設既要算經濟賬,又要算綜合賬。提升基礎設施整體效能,要圍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動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提升科技水平和生產效率、改善社會民生和增進民生福祉、保障國家安全等方面,不斷提高基礎設施的全生命周期綜合效益。要立足國家重大戰略,打造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加強網絡型基礎設施、產業升級基礎設施、城市基礎設施、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國家安全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建設。具體而言,一是提升交通、能源、水利等網絡型基礎設施的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增強城鄉、區域間的互聯互通;二是支持信息、科技、物流等產業升級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增強全產業鏈的協同效應;三是加強城際鐵路、軌道交通、地下管廊等傳統和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城市安全韌性,推動城市綠色低碳和智慧化發展;四是建設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包括農田基礎設施、農村交通和物流等,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五是建設國家安全基礎設施,提升應對外部壓力、內部壓力以及極端情況的能力,切實保障國家安全。
  
  更好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能夠為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提供重要支撐。推動形成強大國內市場、進一步釋放內需潛力,要求提高基礎設施的供給質量和運行效率,提高基礎設施投資精準性和有效性;加快形成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主要資源要素承載地和增長極的空間形態,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和鄉村振興,也要求因地制宜、精準推進不同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對此,要充分發揮政府在頂層設計、規劃布局、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引導作用,以需求為導向,科學規劃,適度超前布局,提升基礎設施的整體發展效能。要調動全社會積極性,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創新新型基礎設施投融資模式,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規範發展,為基礎設施投融資拓展新空間。此外,還要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充分發揮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牽引作用,積極拓展應用場景,加快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升級,推動新型基礎設施與傳統基礎設施融合發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