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促進多元文化交流,荷蘭有群年輕人
http://www.CRNTT.com   2023-06-12 12:32:56


 
  尋找文化認同

  “5英尺7英寸(約170厘米),黃種人,黑眼睛。”在“唐人街游”展覽上,“華三代”徐大為帶來一張他祖父的老舊身份證明。徐大為的祖父是最早來到鹿特丹唐人街的華人海員之一,這張由荷蘭政府頒發的身份證明勾勒出他祖父首次抵達荷蘭時的樣貌。

  徐大為從18歲開始研究華人移民歷史,整理收集了大量資料,包括家族照片、家族成員使用過的生活用品以及華人文化相關文獻等。在“唐人街游”展覽上,他帶來許多自己收藏的華人歷史物件,並在現場為感興趣的觀眾熱情講解。

  “‘唐人街游’展覽吸引了許多唐人街相關的華僑華人參與。活動籌備期間,唐人街上的華人商家積極幫助我們接洽荷蘭當地相關政府部門和社區工作人員,提供了許多切實幫助。”徐子淇說,像徐大為這樣的華人後代,從小浸潤在荷蘭當地文化環境中,同時也受到華人家庭獨有的文化熏染。他們熱衷於從中華文化、華人移民歷史中汲取精神養分,尋找文化認同。

  “唐人街游”展覽籌備組成員、“荷你成長”團隊成員岳天舒在籌備展覽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年輕一代華人群體的凝聚力。“活動當天,我人生第一次開6米長的貨車,和志願者一起在鹿特丹市中心車水馬龍的街區搬運展覽裝置。雖然交通很繁忙、裝置很沉、搬運工作很辛苦,但是所有參與的志願者都非常有幹勁,這種齊心協力做事的狀態,讓我感受到了同胞之間的溫暖和團結。”

  作為旅居荷蘭14年的華僑,朱曉舟也深有同感。“這次‘唐人街游’展覽讓荷蘭不同城市的華僑華人、留學生在鹿特丹相聚。有的志願者說,參加活動之前,一直不瞭解荷蘭有這麼多來自中國的建築設計師;有的志願者在活動中第一次認識人類學家……這個活動讓在荷蘭的華人群體跨越地區、職業、年齡圈層,認識彼此,交流協作,這也是對華人群體交流方式和海外華人社群營造模式的一種新探索。

  展現鮮活形象

  在“唐人街游”展覽上,荷蘭新生代華人藝術家賀晶和郭翹楚用影片探索反對種族歧視、移民文化融入的主題;9歲隨父母移民到荷蘭的胡芬妹用返鄉拍攝的12組照片,展現故鄉浙江省溫州市玉壺村的僑鄉風貌;“荷你成長”團隊將心理學量表轉換成“文化地圖”裝置,展現不同國家移民處事風格和文化感受的差異性和共同點;“茶集場和”團隊把乒乓球運動改造成互動裝置,讓觀眾在遊戲中感受不同群體之間輕鬆“合拍”的快樂……豐富多樣的藝術裝置、富有創意的互動設計、讓人耳目一新的展覽效果,表達著年輕一代旅荷華僑華人和留學生對文化交流的思考。

  “鹿特丹唐人街是荷蘭華人傳統聚居地之一,如今是多國移民混居的社區,既保留著中華文化印記,也帶有多元文化交融的情境。在這個獨特的文化空間中,我們希望通過‘唐人街游’展覽連結華人群體、其他國家移民和當地民眾,促進華人群體內部不同代際、社群間的交流,也促進華人群體與當地社區的融合。”徐子淇說。

  在“文化地圖”裝置前,岳天舒遇到一對來自非洲國家佛得角的母女。當她們在“文化地圖”上貼上代表自己國家的標誌時,滿臉的喜悅讓岳天舒很受感染。

  “‘文化地圖’裝置邀請觀眾用代表自己國家的標誌回答各種問題,直觀地展現不同國家移民處事風格的差異和相通。儘管佛得角是一個國土面積很小的國家,但也是構成‘文化地圖’的一份子。這對母女覺得,在這個遊戲中,她們直觀地感受到什麼是多元文化平等。”岳天舒說,“這次活動為華人群體舉辦文化類活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華僑華人群體在海外傳播中華文化,可以結合其他國家的文化因素,邀請更多當地民眾和各國移民參與進來,大家發表觀點,交流思想,這種跨文化交流的體驗能讓海外朋友感受到中國人的友好,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包容和開放,展現更加鮮活立體的中國形象。”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