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網評:虛構的“山河大學”所反映的真實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23-07-07 11:20:06


 
  高等教育資源區域分配不均,受經濟社會發展制約和歷史因素影響,也與教育投入、師資隊伍、辦學條件等因素有關。改變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東部密集、中西部稀疏的格局,不斷優化高等教育資源的布局結構,在建設教育強國,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大背景下,顯得更加緊迫。

  對於高等教育發展來說,做強中西部高等教育,優化高等教育區域布局,是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的戰略重點,是構建更加公平而有質量的高等教育形態的要求。對於廣大考生來說,擴大優質高等教育資源規模,是更好滿足其獲得更多優質高等教育入學機會,推進教育公平的要求。對於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來說,建設更多優質高校,不斷提高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能力,才能更好為地區經濟、文化、教育、人才振興提供全面支撐。

  實現這些目標,關鍵在投入。既包括資金的投入,也包括政策的引領作用。比如,如何補齊中西部高校資金保障不足的發展短板,就要求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機制,一方面要求中央層面繼續加大對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也要建立相應的考核指標,以保障地方政府對高等教育的財政撥款。政策方面,則要為中西部高等教育提供持續性、針對性的政策供給,建立全方位、立體化的政策體系。就高校人才流失問題而言,一方面要求加快優秀人才的引育並舉,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另一方面也要從制度層面規範人才無序流動,避免中西部高校持續失血。

  假如,集中資源建立一所“山河大學”,就能徹底改變晉冀魯豫四省優質高等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嗎?顯然沒有這麼簡單。囿於歷史和現實等多重因素,中西部高校要與東部地區高校一爭高下,並非易事。堅持特色化、多元化發展的思路,從同質競爭轉向錯位、差異化發展,才是可行的方向。

  因此,中西部地區在優化高校辦學格局的過程中,要引導高校依據自身所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找到自身在區域高等教育系統中最合適的“生態位”。通過增強高校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與協調性,依托地方具有特色的產業結構、自然資源,因地制宜、特色發展,在與區域發展同頻共振中實現高水平發展。

  顯然,推動山河四省誕生更多的特色鮮明的高水平高校,形成群峰聳立的局面,遠勝過一所綜合性的“山河大學”,而這也才能真正滿足區域老百姓上好大學的期待。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